个部位,用于提综的踏脚板。它连续不断地上下动作,可以用来训练眼睛的关注。
⑦锥末:锥尖。眦(zì):眼角。靠近鼻子的为内眦,另一侧的则为外眦。
⑧氂(máo):牛尾毛。
⑨燕角之弧:用牛角做成的弓,牛角是燕国生产的。朔蓬之簳(ɡǎn):用楚国蓬梗做成的箭。朔,“荆”字之误。荆,楚国,盛产好的竹子。蓬,一种草,杆可用来做箭。簳,箭杆。
⑩膺(yīnɡ):胸膛。
11棘刺:荆棘上尖尖的刺。扞:与“捍”同义,指防护。
12尅臂:在胳膊上刻下印迹。尅,即“刻”。
【译文】
甘蝇是古代一个非常有名的射箭能手。只要他一开弓,弓声响起,野兽就吓得倒地,飞鸟就吓得掉下。他有一个弟子叫飞卫,向他潜心学习射箭,没过多久,他已经青出于蓝胜于蓝,超过了自己的老师。
纪昌听说飞卫是个射箭能手,于是向他拜师学艺。飞卫说:“你首先要学习的是专注,死盯一个目标不放松,而且眼睛不要眨,这项技能练成了,你才能来学习射箭。”纪昌回到家就仰躺在他妻子的织布机下面,眼睛一刻不停地盯着织布机的脚踏板。两年以后,就算锋利的锥尖刺到他的眼眶边,他都依然不眨眼。他觉得自己练成了,于是飞奔去告诉飞卫。飞卫听他说完后,说:“你这样还不行,你还必须继续练,将眼力练得足够好才能学习射箭。当你练到极小的物体在你眼里却变得很大,极模糊的物体你却能看得清清楚楚时,你再来告诉我。”回到家后,纪昌在牛尾巴毛上系上一只虱子,挂在窗口。每天,他都一眨不眨地盯着它看。十几天以后,他发现小小的虱子在他眼中变得越来越大。又过了三年,那只小虱子在他眼里竟变得像车轮子般大小。他再看其他的物体,发现它们的体积都变大了,就好像一座座小山包一样。于是他便用燕国牛角做成的弓,楚国蓬杆做成的箭,拉弓向虱子射去,箭穿透了虱子的心,而牛尾巴毛却没有断掉。他觉得自己成功了,于是又跑去告诉飞卫。飞卫听说后也非常高兴,一蹦三尺高,并告诉纪昌:“你现在已经真正掌握射箭的秘诀了。”
纪昌将飞卫的箭术全部学到手以后,就在心里想,这个天下,能同我势均力敌的,恐怕也只有一个人,而那个人就是飞卫。于是他便有了谋杀飞卫的想法。有一次,两人在野外不期而遇,就拉弓开始进行对射。只见两只箭头在飞行的过程中碰到了一起,
然后双双落到了地上,却没有扬起一丝灰尘。飞卫的箭首先告罄,纪昌还剩下最后一只箭。纪昌毫不迟疑,继续搭弓射箭,只见飞卫随手拿起棘刺的尖端挡住了迎面而来的箭,没有丝毫差池。
两个人激动得哭着扔下弓,拥抱在一起,并决定结为父子。他们还分别在手臂上刻下印记,以示盟约,坚决不将射箭的窍门告诉其他人。
【原文】
造父之师曰泰豆氏①。造父之始从习御也,执礼甚卑,泰豆三年不告。造父执礼愈谨,乃告之曰:“古诗言:‘良弓之子,必先为箕;良冶②之子,必先为裘。’汝先观吾趣③。趣如吾,然后六辔④可持,六马⑤可御。”造父曰:“唯命所从。”泰豆乃立木为涂,仅可容足;计步而置,履之而行。趣走往还,无跌失也。
造父学之,三日尽其巧。泰豆叹曰:“子何其敏也?得之捷乎!凡所御者,亦如此也。曩汝之行,得之于足,应之于心。推于御也,齐辑乎辔衔⑥之际,而急缓乎唇吻之和;正度乎胸臆之中,而执节乎掌握之间。内得于中心,而外合于马志,是故能进退履绳而旋曲中规矩⑦,取道致远而气力有余,诚得其术也。
“得之于衔,应之于辔;得之于辔,应之于手;得之于手,应之于心。则不以目视,不以策驱;心闲体正,六辔不乱,而二十四蹄⑧所投无差;回旋进退,莫不中节⑨。然后舆轮之外可使无余辙,马蹄之外可使无余地;未尝觉山谷之险,原隰之夷⑩,视之一也。吾术穷矣,汝其识之!”
【注释】
①泰豆氏:传说中擅长赶马车的人。泰豆,也称“大(tài)豆”。
②良冶:擅长铸造金属器具的人。
③趣(qū):快步行走。
④六辔(pèi):古代的马车一般配四匹马,共有八根缰绳,但最外面两匹马的缰绳是系在车身上的,这样驾车者的手中就只有六根缰绳。辔,缰绳。
⑤六马:古代皇帝的马车配六匹马拉车。
⑥齐:协调。辑:本来指车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