胆矾化铁成铜的记载古已有之,西汉淮南王刘安《淮南万毕术》、东晋葛洪《抱朴子》均有类似记载。
据郭正谊考证,沈括的记载录自中唐时期成书的《丹房镜源》。
但直到宋哲宗绍圣五年,张潜主动将《浸铜要略》献给朝廷,在北宋政府的大力提倡下,胆铜法生产才被迅速推广开来。
……
沈括还曾经用过“石油制墨”。
世界上最早记载有关石油的文字,见于东汉史学家班固所著的《汉书》。
在华夏的历史上,石油曾被称为石漆、膏油、肥、石脂、脂水、可燃水等等,直到北宋,沈括才在世界上第一次提出了“石油”这一科学的命名。
据沈括记载,鄜州、延州境内产石油,当地人常采集到瓦罐里,用于照明。这种油形似纯漆,燃起来像烧麻杆,并冒着很浓的烟,能把帐篷都熏黑。
沈括将其命名为石油,并以石油碳黑制墨,光泽、亮度方面都很理想,于是就大量制造,并命名为“延川石液”,苏轼用后评价“在松烟之上”。
……
除此之外,沈括还在天文上面取得了杰出的成就,改进了浑天仪,沈括对漏壶也进行了改革,把曲筒铜漏管改做直颈玉嘴,并且把它的位置移到壶体下部。这样流水更加通畅,壶嘴也坚固耐用多了。
沈括还制造了测日影的圭表,他意识到了蒙气差对测量精度的影响,主张采用三个候影表来观测影差,以克服蒙气差对精度的影响,据此制成的新式圭表,提高了北宋圭表测影的技术水平。
沈括还用晷、漏观测发现了真太阳日有长有短。经现代科学测算,一年中真太阳日的极大值与极小值之差仅为五十一秒。
沈括还详细观察了五星运行轨迹和陨石坠落时的情景;并为测量北极星与北天极的真实距离设计了窥管,每夜三次,连续三月,得二百余图,得出当时极星“离天极三度有余”的粗测结论。
……
扶苏看着对沈括的介绍,心里愈发地震撼,这个人有点牛叉啊!
太tm牛逼了吧。
这是人吗?
简直就是神啊!
如果不是确信对方是召唤出来的,扶苏都怀疑对方也是穿越者了!
扶苏知道沈括,也知道沈括的《梦溪笔谈》,但是没有想到,沈括竟然这么牛叉,吓死人了!
传闻之中,沈括具有一双慧眼。
据《梦溪笔谈》记载,沈括在开封相国寺见到高益的一幅壁画,内容为乐工同奏,很有意境。但人们都诟病弹琵琶的乐工拨错了弦,管乐吹奏的都是“四”字音,在琵琶的上弦,但画上拨的却是下弦。
沈括经过仔细观察后,认为高益画的没错。他指出,弦乐跟管乐不同,演奏管乐时,手指按在什么音,就发什么音,是同时的;琵琶则不同,只有当手指拨弦之后,才会发音,动作是早于声音的。
正因为这样,弹琵琶的乐工的手指不在“四”字音的上弦,而在下弦。
足见画家布置巧妙,匠心独运。
第1323章 烽火戏诸侯——褒姒
就在扶苏以为沈括是个神之后,接下的内容让扶苏长舒了一口气。
看来对方也不是的神。
大家都知道白居易是一个大诗人,白居易与朋友结伴游庐山,写了不少诗,其中有一首是《大林寺桃花》。
这首诗相信很多人都听说。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长恨春归无觅处,不知转入此中来。
沈括读到这首诗,非常惊讶,带着讥讽的口吻评道:“既然‘四月芳菲尽’,怎么会‘桃花始盛开’呢?大诗人也写出这样自相矛盾的句子,可谓‘智者千虑,必有一失’呀!”说完,他也就把这事给忘掉了。
有一年春夏之交,沈括到一座山上考察,见到了白居易诗中的奇景:四月天气,山下众花凋谢,山顶上却是桃花红艳,才猛然想去白居易的诗来,才领悟到自己错怪了大诗人,也从中发现了高度对季节的影响:由于山上气温低,春季到来要晚于山下。
后来,他又找来白居易的诗,发现前面有一篇序,序中写道:“大林寺山高地深,时节绝晚,于时孟夏月,如正二月天,梨桃始华,涧草犹短。人物风候,与平地聚落不同。”沈括读后,很有感慨地说:“都怪我读书不仔细,经验太少啊!”
和房玄龄、戚继光一样,沈括也怕老婆,而且更加坑的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