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盼着我归京呢,热情到在路上就‘迎接’了我一次。”
毛骧闻言微微瞪大眼睛,语气冰冷:“那群王八蛋路上又动手了?你为何没传回消息来?”
杨帆虽走的是陆路,但依然少不了一番明枪暗箭,好在全都被挡了回去。
杨帆洒脱一笑,说道:“传回来又能如何?那群人手段狠辣,不畏生死,我们没抓到活口,说说明日朝堂吧。”
毛骧为朱标传话,就是为了让明日杨帆有一个准备,因为詹同、詹辉、吴沉、宋讷等虽然被抓。
但这群人素来党羽众多,人脉深厚,这朝中的官员肯定会为他们开脱。
寻找出各种由头来为他们减轻责罚,所以杨帆明日上朝,少不得要受到他们的掣肘。
朱标亲政后不比朱元璋,做什么事情还得得到朝臣的支持,讲究一个“名正言顺”。
杨帆听完毛骧的话,悠然一笑,道:“此事好说,请毛大哥转告殿下,就说臣杨帆,已经做了万全准备。”
杨帆归京的消息,很快在应天传遍,许多官员摩拳霍霍,准备给杨帆些颜色看看。
否则杨帆一个武将,还真的要骑在文臣身上来了,日后朝中还能有文臣的地位吗?
一切的一切,都在杨帆归京的第二日,迎来答案。
清晨,杨帆离开长安侯府,前往皇宫,这上朝的路,杨帆不知道走了多少次,这一次尤为特殊。
入了宫门,前往奉天殿的路上,遇见的大臣全都对杨帆投以异样的目光。
那目光里面有忌惮,有羡慕,有恨,诸多复杂的情感,让杨帆觉得有些不自在。
奉天殿外,官员三五成群地小声议论,杨帆到来后那些官员虽然还在议论,但目光时不时地就往杨帆这边偏移,偷看他。
刑部侍郎王慧迪悄然来到了杨帆身边,与杨帆见礼,道:“杨大人,别来无恙。”
杨帆嘴角上扬,笑着说道:“王大人,这众位大人都对我敬而远之,你主动过来就不怕被孤立、挤兑?”
王慧迪笑着摇了摇头,道:“杨大人对我王家有大恩,我王慧迪岂能忘记?任凭他们挤兑又如何?不过杨大人,有一件事您需得知晓,最近京城不太平,尤其是国子监那边儿。”
王慧迪说得很隐晦,但杨帆听懂了,恐怕国子监又要故技重施,用一样的办法对付杨帆,就像阻碍杨帆去北伐一样。
杨帆闻言沉吟片刻,道:“此事王大人放心,若是国子监还敢闹事,我自然有手段应对。”
王慧迪拱了拱手,松了一口气,道:“既然杨大人有应对之策,我也就放心了,好极,好极。”
杨帆正在与王慧迪说话,忽听奉天殿前的内官发出嘹亮的喊声,请众官员入奉天殿。
三三两两说话的官员们,便立刻动身前往奉天殿,按照各自的位置进入朝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