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璋允许的。
李景隆千不愿万不愿,也只好带着朱雄英出征,这一路上没少关照朱雄英,交给朱雄英的也只是一些运送粮草的军务。
朱雄英为此十分不满,来找李景隆闹腾了几次,说什么都要亲自上战场。
李景隆被朱雄英烦得没办法,只好答应朱雄英,最后运送一次粮草,就给朱雄英安排正式的差事。
李芳送来的书信中,五日后抵达和林的粮草,运送粮草的运粮官正是大明的皇太孙——朱雄英。
李景隆正在为如何安置朱雄英头疼,结果徐辉祖就给李景隆想了一个办法。
徐辉祖笑呵呵地说道:“太孙万金之躯,万一有个三长两短我们谁能交代?别说是功劳,陛下把我们革职查办削去勋爵都算轻的。”
徐辉祖家世显赫,这些年在北平府等地摸爬滚打功劳也累积了不少,他愿意为李景隆与众将稳住朱雄英这个“麻烦”。
李景隆深有其感,说道:“也好,让太孙与你在和林,保证我军的后勤,也算是一桩正事,不过……这理由恐怕难以说服太孙。”
朱雄英正是少年意气血气方刚的时候,满脑子都是上阵杀敌,让他待在后面,朱雄英岂能接受?
徐辉祖微微一笑,早就有了对策,道:“无妨,我军征伐瓦剌,那鞑靼一直还没有动静,可以防备鞑靼异动来说服太孙,有道是一朝被蛇咬十年怕井绳,防备鞑靼的重任,非太孙莫属!”
李景隆放声大笑,赞道:“有辉祖为本将分忧,胜过十万大军,哈哈哈!就这么定了!”
李景隆与徐辉祖没想到,他们想要保护朱雄英的举措,反而将朱雄英置于危险之中,导致洪武二十七年明军北征之中,最大的危机与变数出现,差一点改变了历史的进程。
……
应天,九月初,皇宫。
武英殿内,暂领东阁大学士的杨帆,与华盖殿大学士邵质、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以及新任的吏部尚书吕本齐聚。
杨帆主审福建三省海贸走私案,兼身负海贸改革之重任,身上不可没有官职。
朱标便让杨帆暂领东阁大学士之职,参与朝政,到九月初,所有关于海贸走私案的官员处置已经完成。
福建,原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吴昭告老还乡,陆行接替吴昭担任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
吴昭本就年老体衰,不过他多年来没有什么大错,朝廷便没有动吴昭。
福建的海贸走私案,吴昭虽然没有参与,但是他有渎职的责任,朝廷给吴昭体面,没有追究,吴昭这老狐狸自然是借坡下驴,告老还乡,也算是保全了自己的名声,平稳落地。
浙江、广东两省的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以及下属的官员也多有变动,可以说一个海贸走私案,让三省的政治格局焕然一新,也让旧有的利益集团遭遇重创。
杨帆是半点没有客气,该杀就杀,该判决就判决,搞得在三省之内,给杨帆起了一个“杨屠夫”的恶名,变着法的骂杨帆。
杨帆倒也听过一些风声,不过他的精力都在推行海贸新政上,哪有时间管这种闲事?
朱标的目光从奏疏上的新任官员名单上扫过,微微颔首,对杨帆等人的速度很是满意,末了,说道:“福建、浙江、广东三省的锦衣卫衙门选址已经选定,不过还需要派遣主官过去。”
顿了顿,朱标看向几位大臣,道:“诸位爱卿都说一说,你们可有人选推荐?”
新任吏部侍郎吕本谨小慎微,他顶头上司詹同的脑袋刚没了几日,他可不敢随意乱说话,只能小心翼翼地说道:“太孙,这种大事自然由太孙决断,微臣不敢妄议。”
朱标白了吕本一眼,知道就算问也问不出个所以然来,便看向其他三个人。
华盖殿大学士邵质想了想,说道:“太孙,蒋瓛蒋大人为人兢兢业业,官声极好,或许可以派遣蒋大人去主持大局,如何?”
蒋瓛?朱标摇了摇头,蒋瓛是个人才,但是他目前为朱标所倚重,也负责京城里锦衣卫的大量事务。
朱标说道:“本宫需要留蒋瓛在京中听命,不能离开京城,诸位爱卿可还有人选?”
大学士吴伯宗想了想,说道:“太孙,锦衣卫的人才,杨大人最清楚,何不请杨大人推荐人才?”
杨帆见众人齐齐看向自己,也不矫情,说道:“太孙,臣的确有一人推荐,此人名为纪纲,乃是锦衣卫镇抚,在锦衣卫中效力多年。”
纪纲随着杨帆去过辽东,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