差点让皇太孙遭难,皇太孙身系我大明的将来,岂可继续冒险?臣请殿下召回皇太孙,训斥曹国公李景隆!”
吴伯宗一直反对让皇太孙李景隆去边关外冒险,堂堂大明的第三代继承人,就该安安生生地待在京城不好么?
吴伯宗话说得滴水不漏,便是朱标都找不出理由来反驳,朱标不由得看向群臣之中的杨帆。
杨帆与朱标四目相对,然后点头示意让朱标安心,旋即他缓缓地走出来。
杨帆一动立刻就有人注意到,群臣齐齐向着杨帆望去,却听杨帆道:“殿下,臣有话要说!”
吴伯宗眉毛一挑,却没有动,他倒是要听听,杨帆要说什么,为李景隆开脱。
杨帆走出来,到了吴伯宗身边,道:“殿下,这天下从未有常胜将军,打仗,互有胜负互有死伤是再正常不过的事情,若有了死伤就要临阵换将,造成更多的死伤,甚至我大军溃败,刘大人,你能负担责任乎?”
年轻的言官闻言缩了缩脖子,这么大的责任,他一个小小言官,如何能担负得起?
杨帆三言两语将他说的语塞,然后又看向了吴伯宗,道:“吴大学士心忧江山社稷,心忧我大明未来的继承人,令人佩服。”
吴伯宗板着脸,他很清楚杨帆多巧舌如簧,但杨帆这话还得听后半截儿。
果然,杨帆继续说道:“但是,温室中的花朵是娇贵的,脆弱的,唯有经历过风雨,才能成为苍天大树,担负起万里江山!”
吴伯宗眉头紧锁,道:“长安侯此话未免偏颇了,难道,待在京城,读圣贤书就不能担负起万里江山?非要跑到凶险万分的战场上?”
杨帆微微一笑,说道:“圣贤书自然是要读的,但圣贤之道不是万能的,汉高祖斩白蛇起义而定天下,当今陛下执三尺剑而驱逐鞑虏,光复华夏,靠的可不单单是圣贤书,更是横扫天下的武力!”
“陛下自濠州起兵,历经大战小战无数,太子殿下从小便经历过诸多战役、磨难,皇太孙为何就不能走上战场?若因为一次危险,便退缩了,岂不是因噎废食?”
说着,杨帆更是对着北边拜了拜,道:“陛下可是在北平府看着呢,难道,吴大人要否定陛下的功绩?”
吴伯宗善于巧辩,杨帆就抬出更大的帽子来,你否定我杨帆,就是否定了朱元璋的功业。
吴伯宗的嘴角动了动,剩下的话全都吞进了肚子里,一挥衣袖回到了自己的位置。
文渊阁大学士,暂领都察院左都御史之位的齐泰见吴伯宗不说话,咳嗽一声,站了出来说道:“杨大人能言善辩,要为曹国公说话,吾等说不出你,不过正好今日杨大人来了,便一起听听我都察院的奏疏。”
说着,齐泰取出一封奏疏来,道:“殿下,臣齐泰,要弹劾锦衣卫福建都司都指挥使纪纲,以及福建承宣布政使司布政使陆行等十三名官员!”
哗!
齐泰不开口则矣,一开口着实惊人,华盖殿大学士邵质,以及武英殿大学士吴伯宗等其他官员都纷纷侧目。
朱标的目光变得深邃起来,说道:“哦?齐大人为何要弹劾纪纲,弹劾陆行?据本宫所知,这陆行刚正不阿,官声极好。”
齐泰待内官将奏疏呈递上去后,高声说道:“此事说来复杂,请殿下容臣细细说来。”
杨帆清查海贸走私案,将三省,尤其是福建省的官员抓了一大堆,或是处死,或是流放。
三省的官场格局与商场格局焕然一新,其中,以福建省的格局变化最大。
锦衣卫福建都司都指挥使纪纲到了那边后,开始了大刀阔斧地革新,组建锦衣卫衙门。
纪纲有能力有手段,锦衣卫组建没两个月便开始发挥作用,配合陆行行事。
齐泰一脸的正色,道:“根据三省监察御史,以及百姓送到京城的联名上书来看,如今福建的地方政务极度混乱,缺少合适的人才处理政务,这两个月,福建的粮价竟疯涨了三成,而除了粮价之外,福建的盐价也在疯涨,导致很多百姓吃不起盐,造成了不小的混乱。”
朱标的眸子微微眯起,看向户部尚书楼覃,道:“楼大人,你可知晓此事?”
楼覃微微颔首,道:“臣知晓,不过这些日子臣还在了解详细情况,准备有个章程之后再报之殿下,这不,齐大人就先说了。”
楼覃属于那种有一说一,只干实事不善于言辞的人,所以,楼覃说在准备章程出来,就肯定在准备,不是在找借口推脱责任。
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