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初三日,
李逸起了个大早,入住新屋后比稻草棚舒服多了,没那么多蚊虫,屋里也凉快的多。 就是木板床榻有点硬。 伸个懒腰走出还没安门的上房,兰香已经在院里打扫,“阿兄,早。” “你们起这么早呢?” 兰香笑着说他们早就起来了,她还跟石头、狗剩早早到稻地钓了兜新鲜的青蛙,摸了些田螺来喂鸭子,石头哥俩也已经又去放牛了。 “三叔呢?” “我阿耶起来去挑了水回来后,便去田里了。” 李逸有些汗颜,“这里住的习惯不?” “比稻草棚好多了。”罗三马上要去服丁役,这次可能要去五十天,李逸让兰香姐弟三人搬过来一起住,罗三最后答应了,搬到了西厢房。西厢三间屋,一间厅堂,一间厨房,罗三家四口住了一间。 李逸意思本来是让兰香独住一间,毕竟十一岁的姑娘了,可罗三却不愿意太麻烦李逸,在屋里挂了张稻草帘子,给兰香隔开半间。 刷牙、洗脸, 然后去东厢房南边角上的茅司蹲坑, 出来后院里转一圈,对这个新家很满意,不过也还缺很多东西,没有房门,也没有家具,连厨房都还只有个简易的火塘,一些简单的陶锅瓦罐。 肚子有点饿, 可唐人两餐制,离吃早饭还很早。 李逸出门溜达, 出门下坡就是罗家桥,滈河五里一小桥,十里一大桥,罗家桥是一座百多米长的土木桥,属于大桥了。 小桥一般只容一人通过,上次暴雨后发洪水,上下游的几座小桥都被冲毁了,罗家桥却安然无恙, 这段时间往来想过河的人,只能绕道罗家湾走罗家大桥。 罗家湾这里,其实也属交通要道,长安周边十一条官马大道,有两条经过此处,一条是从长安南,经韦曲、郭庄、王曲,抵南山,长五十里。 还有一条是从长安南门经杜城、温国堡,渡潏水过滈河,再经皇粮村、子午峪口入终南山,长四十五里。 罗家湾恰好就处在这两条官马大道上, 罗家堡隔壁郭庄又是王曲上下神禾塬的必经之路, 遇到发洪水滈河上便桥被冲毁,这里就成了十多里滈河上的必经之路了,而上下游的几座便桥往往一年要被冲好几回。 李逸敏锐的发现,其实他家门前的罗家湾桥,很有商业价值,毕竟这里有流量,流量就是价值。 他来了兴趣,于是就坐在家门前那颗大皂角树下,居高临下的看着罗家湾桥,计算着人流量。 此时是清晨, 今天又恰好是八里外王曲逢集日,十里八乡的附近百姓,不少人去赶集,同时两条官马大道上往返终南山和长安的人马也不少。 官马大道可不仅仅是从长安城到终南山就结束了, 去终南山,是要连接一条要道子午道。 而子午道又名子午栈道,是从关中长安通往汉中、巴蜀及其它南方各地的一条重要通道,正因子午道,所以才会有经王曲、子午的两条官马大道。 这两条大道人流量很大,尤其是近来滈河上的便桥被水冲毁,许多商旅货物也都走罗家湾桥。 这人来人往的,既有附近百姓,也有长途的旅人客商货物。 络绎不绝。 在桥头支个摊,不管是卖茶水还是卖点干粮便饭,估计都是有利可图的。 “坐在这发什么呆呢?” 李逸正在盘算着,一个声音打断了他。 扭头,发现是大黄毛丫头罗三娘,她挑着个豆腐挑子,还有不少豆腐没卖完,瘦弱的丫头,汗湿布衫,脸也红扑扑的。 “赶集这么早就回来了?” “不好卖,就想着到走村窜户卖下,可转了一圈也没卖完。”三娘有点无奈的放下挑子,坐在树荫下乘凉。 “豆腐不好卖吗?” “现在粮价高,豆子价格也涨了许多,豆腐也只能涨价卖,可一涨价,就没多少人愿意买了,偏最近还多了不少卖豆腐的,大家斗价,更难卖了。” “起早贪黑磨豆腐,天不亮就去赶集,可根本赚不到钱。我阿耶现在身体又不好,哎。” 李逸看着她剩下的豆腐, “我给你出个主意怎么样?” “什么主意?” 李逸指着下面的罗家湾桥,“你看这里是不是人来人往人流很大,你可以在这搭个草棚,支个摊,” “在这卖豆腐?”三娘摇头,“每天去各处赶集,人比这多的多,可照样不好卖,在这只怕更难卖出去。” 李逸笑了笑,“你得转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