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是这样的,九思,我爹有事寻我,我先回家了。你在均州哪里落脚?明日我再来寻你?”
陆安忍住笑,把地址说了一遍,想了想,又问:“守慈是常要抄书?”
应劭之:“也不是常……”
应益之平静地拆台:“一旬之中至少要抄一回。”
应劭之清了清嗓子:“抄习惯了就能很快,而且就当练字了。”
主打一个积极抄书,死不悔改。
陆安又问:“令尊有规定你必须用毛笔抄吗?”
应劭之想了想,说:“没有。但是用那些木炭条、石墨条块也抄不快,还是毛笔最好用。”
陆安:“守慈你用过苇管笔吗?”
“用过……”应劭之眼前一亮:“对啊!我怎么把苇管笔忘了!这玩意虽然不适合写大字,但是抄书能抄得又小又快!”
古人以芦苇制笔,斜削管端成双瓣笔舌,中剖墨槽导流,兼具储墨与弹性,能在纸上书写纤细小字。
形制原理酷似钢笔,从唐代便开始盛行双瓣苇笔,说是钢笔雏形也不为过。
陆安:“我这里有个方法,能让你抄得更快!但是我需要三支苇管笔……竹锥笔、竹管笔、木笔、骨笔都行。”
话音刚落,就有人递过来三支苇管笔。
再一扭头,原来不少士子注意到他们这边的动静,都在偷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