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丝路小说网 > 大唐:实习生穿越竟成临川公主! > 第452章 李义府任中书侍郎

第452章 李义府任中书侍郎

这个月已经接近尾声,长安的暑气却愈发炽烈。^看\书¨君¢ ·已′发+布¢最¨芯~璋`劫?

中书省的值房内,李义府正埋头整理着堆积如山的公文。

他身着一袭青袍,手持狼毫,专注地在《度支奏疏》上书写着。

突然,一阵急促的脚步声从门外传来,打破了室内的宁静。

李义府心中一紧,抬头望去,只见侍中领着一名内侍匆匆走了进来。

内侍手中捧着一卷明黄色的诏书,侍中面色凝重地站在一旁。

李义府见状,急忙放下手中的笔,起身相迎。

然而,由于起身过于匆忙,他一不小心带倒了案边的砚台,墨汁如墨雨般倾泻而下,溅落在他的朝服前襟上,瞬间染黑了一大片,那黑色在阳光下显得格外刺眼。

李义府顾不得整理自己的狼狈模样,赶忙迎上前去。

内侍展开诏书,黄麻纸在风中微微颤动,仿佛也在传递着这道旨意的重要性。

“陛下有旨,李义府任中书侍郎,参知政事。”

内侍的声音在房间里回荡,仿佛整个房间都因这道旨意而震动起来。

这声音清晰而庄重,带着一种无法抗拒的威严。

三十九岁的李义府跪在地上,他的身体微微颤抖着。

从太子舍人到中书舍人,他一路走来,历经风雨,如今终于得到了皇帝的重用,成为了中书侍郎,参知政事。·艘?嗖~暁*税*罔- `芜¨错^内?容?

这个职位不仅意味着权力和地位的提升,更代表着皇帝对他的信任和期望。

李义府叩头谢恩,声音有些哽咽:

“臣……臣谢陛下隆恩。”

他的心中充满了感激和惶恐,不知道自己是否能够胜任这个重要的职务。

与此同时,消息也传到了政事堂。

崔敦礼正在核对西域诸国的朝贡清单,他专注地看着手中的信笺,对周围的一切都浑然不觉。

这时,来济走了进来,手中拿着李义府拟的《百济战事抚恤诏》。

他看到崔敦礼案上放着新铸的中书令印,便笑着指了指:

“崔公这印,比当年在兵部时用的行军总管印体面多了。”

崔敦礼抬起头,看了看来济,微微一笑,然后继续埋头工作。

他知道,这中书令印虽然看起来比行军总管印更加体面,但所承担的责任也更加重大。

崔敦礼拿起印在诏书上盖了个朱痕,印色饱满:

“体面不体面在印,在人。”

他忽然压低声音,“

李义府那篇《请废王皇后疏》写得倒是利落,只是早年在门下省时,总爱替人求官。?x¨x*i.a,n?g*s+h¢u`..c+o?m\”

来济没接话,只是把诏书上 “赐阵亡将士家绢三匹” 改成 “五匹”,笔尖划过纸面的声响在闷热的堂内格外清晰:

“他参知政事,以后中书省的文书,得更仔细些。”

李义府到中书侍郎任上的头件事,就是把自己的值房重新收拾了一遍。

旧的竹帘换成新的,案几擦得能照见人影,连砚台都换了个端州产的绿端。

属吏送来前几任侍郎留下的《中书故事》,他翻到 “参知政事需每日赴政事堂议事” 那条,用朱笔在旁边画了个圈。 “把那篇《请立武昭仪为后疏》的抄本拿来。”

李义府对着铜镜理了理幞头,镜中的人影鬓角还没见白,眼神却透着精明:

“送到史馆去,让他们附在《永徽实录》后面。

” 七月的长安,西市的胡商开始卖起新收的葡萄。

崔敦礼的夫人托人从老家带了些新磨的麦粉,傍晚时蒸了些胡饼,让仆役送到中书省。

崔敦礼正和李义府核对《新罗援军粮草调度册》,见饼上撒的芝麻还带着热气,便递给他一块:

“尝尝,博陵老家的手艺。”

李义府接过饼,咬了一口,饼皮的酥脆混着芝麻的香:

“崔公老家的饼,比长安西市的瓷实。”

他忽然指着册上 “每月给新罗兵米五十石” 那条:

“是不是该加十石?他们的士兵个头虽小,饭量倒不小。”

崔敦礼拿起朱笔改了数字,墨迹在纸上迅速晕开:

“你倒是细心。”

他看着李义府案上堆着的《五礼精义》,封皮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