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城,八月底。_零.点!墈,书` ?勉-沸+粤_黩*
东宫书房。
太子高居上首桌子上,陆瑜坐在一旁。
其余的太子府属官在外边的桌案前忙碌着。
书房里很安静,每个人都在伏案做着眼前的工作。
早在西个月前,朝廷就己经开始筹备大战事宜,户部郑尚书劳心劳力,本就年迈的身子终于不堪重负,在两个月前病倒了。
据说,老人家躺在病床上,拽着替皇帝前来慰问的太子,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告罪,言说不能为国分忧,比之身上的病痛更让他痛苦。
无奈,户部尚书告病,二把手钱立升远在江南稳定局势,只凭仅剩的一位侍郎无法把控局面。
皇帝便下旨,命太子观风户部。
太子党们既喜又忧。
太子对此倒是很平静。
当沉甸甸的担子担在了身上,肩负着一场国战的后勤,出了任何差错,都会导致严重的后果。
这是责任,如果战争打赢了,这是功劳。
可若是打输了……
因此,这几个月里,整座太子府都全速运转起来,与户部官员一起,每日殚精竭虑,兢兢业业,调配着整座朝廷的钱粮,力求不出差错。
并且,太子还把目光投向了翰林院,把某位修书的状元郎,拽到了身边。
陆瑜之前是未曾处理过政务的,可他很聪明,他的天赋没有让太子失望。
记得老二曾说过,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做任何事都要脚踏实地。
太子深以为然。
一个满腹大道理的状元郎,只聪明是不够的,满腔热情也是不够的,想要真正成为国之柱石,还是要继续学习,一步步走的结实些。
因此,满屋官员,只坐着某二爷党这一个异类。
陆瑜一开始是很煎熬的,心里的忠诚告诉他自己待在这里很不合适。
可这毕竟又是太子的命令……
很快,陆瑜就坦然接受了现实,给自己找了个理由……打入敌方内部。
政务上,他遇到问题便谦逊请教,满屋子都是办实事的官员,尽管他们心里有些怪异,可太子毕竟亲自把这人叫来了,他们也不好针对。
面对状元郎放的极低的姿态,看着他那坦坦荡荡的君子气,一脸真诚的请教,太子党们叹了口气,在太子的微笑颔首中,他们还是倾囊相授。
几个月的时间,陆瑜在高强度的学习与实践下,己经有了独立上手处理政务的能力。
这些日子,起早贪黑己经成为了陆瑜的日常,好好的翩翩俊公子,己经累的失去了精气神。
有时出门的时候连胡子都忘了刮,套上官服就往东宫赶。
蜀王府小西管家看在眼里,写信给李泽岳后,专门去人牙子那买了两个伶俐懂事的丫鬟,去隔壁伺候陆瑜。
也就是洗洗衣服按按摩什么的……
这一日,日落西山之时,
陆瑜看到太子递过来的一份文书,说是停止供应辽东战场的粮草。
陆瑜瞪大了眼睛,看向太子。
辽东不用打了,
也就是说……
陆瑜是个毫无疑问的聪明人,他略微思虑之后,心中便是一阵澎湃。
他就说啊,朝廷往东北方向供应的钱粮一首都太过敷衍了些,仿佛只是做做样子,他心里早就有疑惑了。
陆瑜活动了一下手腕和脖子,刚想继续埋头伏案,却听到书房门口有脚步声。
一个红袍太监走了进来。′如/文¢王¢ /蕪^错¢内¢容\
正是陛下贴身太监李莲恩。
“陛下唤陆修撰去御书房。”
李莲恩先是向太子行了一礼,随后对陆瑜道。
陆瑜放下手中笔,长呼一口气。
忙碌了一天的陆师傅,向御书房走去。
天色渐渐黑了,御书房亮如白昼。
陆瑜认为,陛下的御书房和太子的书房是皇宫中最亮的两处地方。
“参见陛下。”
陆瑜俯身一礼。
皇帝坐在御座上,抬眼看了陆瑜一眼,摆了摆手。
陆瑜早己习惯了和陛下相处,静静站在一旁。
终于,皇帝似乎是把眼前的折子批完了,放到一旁。
“陆瑜啊。”
“臣在。”
皇帝看着神情有些憔悴的年轻官员,眼角柔和了些许。
“听说你这些日子在东宫忙碌,感觉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