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丝路小说网 > 新还珠格格之人儿归家 > 第69章 相鼠

第69章 相鼠

皇上圣恩呐!”

百姓们也纷纷跟着老人家谢皇上恩德,赞颂的声音经久不息。

乾隆看着百姓们,说:“以后再也没有恶霸可以欺负你们了,你们继续庆丰收吧,别让那个败类扰了你们的兴致。我们还要继续赶路,再留下去就是扰民了。”

其他人都已经把腰鼓给了村民,只有小燕子和永琪还留着。

小燕子恋恋不舍地看着身上的腰鼓问道:“我们身上的腰鼓可不可以卖给我们。”

一个男子手捧着一套男子服饰和女子服饰走上前来:“送给格格阿哥们当纪念品,这两套衣服也送给格格。”

百姓非常朴实,看着在乾隆身边的年轻男女便以为是格格阿哥,也就这么称呼了。

乾隆本来就想封小燕子为格格,也不会多说什么。小燕子也不好同百姓掰扯这些,接过那人递来的衣服,趁机往他手里塞了一块银锭子。

小燕子还想玩腰鼓,把衣服顺势递给站在一旁的班杰明,向梅花镇的百姓们挥手告别。出来游玩还能打架,还能铲恶锄奸,真是太刺激了!

永琪也陪着小燕子一起玩腰鼓:“你看我的鼓棒打得多有力道,哪像你花拳绣腿的。”

小燕子很不服气:“打鼓又不是看力气,是要看节奏,懂不懂?”

(节奏也是古代就有的词语,《礼记·乐记》中提到:“乐者,心之动也;声者,乐之象也;文采节奏,声之饰也”。)

永琪用自己的鼓槌用力在小燕子的鼓上敲得咚咚作响,小燕子也敲击永琪的腰鼓。班杰明看着打打闹闹的两人,心中突然冒出金童玉女这个词语来。

百姓们敲击着腰鼓,吹着唢呐,为皇上送行。百姓们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表达着对皇帝的敬意和祝福。他们希望皇帝此去一帆风顺,能够国泰民安、风调雨顺。在这热烈的氛围中,乾隆也感受到了百姓们的真诚与热情,心中满是感动。

-------------

前文行为解释:

乾隆已经重生了但是却没有处置鲁兵,这个行为是确实在重生这样的设定下不是很合理。第一个是原因是因为小燕子回来之后他的记忆越来越模糊了,只记得一些重要的大事件,比如紫薇身世,蒙古和亲,香妃入宫,孩子逃亡这样的大事件,尤其是出巡里刺客刺伤紫薇这样的事件,相比之下出巡里的其他事情都是小事情,他的记忆就比较模糊,只是依稀记得一些。(顺便补充一下其他人的记忆也各有侧重,对于同件事情的印象不同,记的牢固程度也是不同的。)

第二个原因就是乾隆在历史评论上就是一个毁誉参半的帝王,他一个将封建君主专制发挥到顶级的帝王,后人对他褒贬不一。他确实让大清繁荣昌盛,康乾盛世并不是一个笑话,平定了准噶尔,将大清版图推到巅峰,并且他知人善用,傅恒、海兰察、兆惠通通都是有勇有谋的武将。在位初期他重农桑、停纳捐,颁布了很多利国利民的政策。被人们吐槽农家乐审美的清朝瓷母大花瓶出现在乾隆年间不单单是因为乾隆本人喜欢这样的配色,更是因为瓷器技术在乾隆年间发展到了一个极高的水平。如果百姓连饭都吃不饱,每日为生计发愁,这样艺术类的技艺是不会得到发展的。

但是后面他也昏庸,好大喜功,让中国错失了接触西方科技的机会,造成了中国的落后。他儿子嘉庆皇帝给他的庙号可是高宗,妥妥地对于乾隆自封“十全老人”的讽刺,毕竟上一个用高宗做庙号的皇帝是赵构,那个倚重秦桧的赵构啊。在历史上帝王的庙号多看和他有同样庙号的帝王的评价,乾隆对于赵构的评价就是“夫北宋之亡,河北之失,宋祚之不复振,中原之不恢复,人皆曰由徽钦而致,然高宗实难逭其责焉。当钦庙北去,社稷为墟,高宗入援,顺人心而即大位,非不正且大也。及即位之后,当卧薪尝胆,思报父兄之雠,而信用汪、黄,贬黜李纲,不复以河北、中原为念,岂非高宗庸懦、用人不察之过哉?其后诸将用命,岳武穆以忠智出群之才,率师北驱,所战皆克,而以金牌十二召之班师……独不知为高宗者,果何心哉?”所以可见,后人对于乾隆的“功绩”还是有微词的。

(以上仅是个人观点,结合一些史实书籍以及其他历史学者的讲述形成的自己的看法,不官方,不公正。如果各位想要看历史相关的知识请移步专业书籍,毕竟我不是历史学家,只是一个被生活重拳出击屡屡碰壁的普通人,在夹缝中写点文字而已。个人对于乾隆是比较喜欢的。因为在我看来,外来文明的传播必须要能够适合本土文明的特性和情况才能为接受者所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