干事的心思。
其他人则是从各处大学招来的学生,刚刚毕业。
毕业就就业,这和另外一个时空,毕业就失业,可是截然不同。
如今他们是真正的宝贝。
别的不说,对海外先进工业设备的学习力,是文盲没有办法相比的。
别管之前是不是书呆子,至少他们现在学上一年半年的,就会使用机械,操作仪器。
他们真正的背景,是隶属于户城警备司令部下属总务处工业司。
专门执行齐辉司令的“每一县都要有一家大工厂”的号召。
这号召肯定在一些地方不够科学。
但它简单实用,至少能解决相当大程度的农民与土地问题。
一个工厂就能带动一个县城的变革。
现在一个县城总人口在五万到二十万之间。
以后会涨到五十万,乃至一百万。
现在是五亿人,以后是十西亿人。
而一个大工厂,扩张起来,能够容纳的工人至少在数千,乃至数万人。
加上工人的家属,这几乎就能占据一个县城三分之一的人口数量了。
这一下子就能将一大部分赤贫的农民,从土地上解救出来。
工人再辛苦,在齐辉的控制之下,那也比农民好的多。
只要按月发工资,就比靠天吃饭的土地强得没影。
至于怎么实现这一点,自然是需要海外广阔的市场。
而这正是齐辉与麦国人达成协议的根本原因。
想要快速工业化,还得需要麦国这个大市场。
杨成身边还跟着二十几个大兵。
这也是齐辉特意吩咐的。
下去办工厂的人,必须要带着皲队。
有多大的工厂,就驻扎多大的皲队。
这正是齐辉的一个妙手。
工厂关系到民生,皲队又能借着保护工厂的名义进驻当地,夺取影响力。
如果对方不让皲队进入,那工厂也建设不起来。
这样一来,看似没有什么事情。
但人是会对比的。
隔壁县,隔壁省建起了工厂,本县的百姓是有腿的,人就会跑。
如果是小农社会,跑是没有大用的,土地上限就在那里。
可是工业化不一样。
一个高度工业化的大城市就能吸收3000万人口!
你一个国才多少人?
所以你们县不让工厂进来,不让警备司令部的司令军进来,那就没有工厂,就留不下人。
地主乡绅宗族长老们,再是顽固,县里没人了,黄老爷还能压榨谁?
黄老爷再牛逼,也不可能将县里围成铁丝网,何况他想围也得有人给他们干活啊。
这就是齐辉真正厉害的手段。
靠着一手经济,一手军事,一手内务,三管齐下,兵不血刃,就将事给办了。
这就是手中开挂,借助大局,借助大势来压对方。
传统势力是很强大,可是面对开挂的齐辉,那就不够看了。
这一招也就只有齐辉可以用。
现在,这一招就用在了未庄上。
……
这时,身为落后保守的赵家人,就反对建造工厂。
赵大公子倒是无所谓,他是喝过洋墨水的,去鬼子那里留学过。
赵老太爷却是一脸为难地说道:
“这几位先生。”
“河边的地,都是我们赵家的。”
“您说要建厂子,想买我们的地。”
“唉,这个事情可不行啊。”
“因为这都是祖辈留下来的地啊,我们是不能卖的,要传给后世子孙啊。”
“而且这里还有族田啊,我一个人是不好说话的。”
杨成笑道:“赵老太爷,您不好说话,行啊,您可以把能说话的人叫来,咱们一起谈。”
“我们现在首批要买500亩地,后续还要买更多的地。”
他们要盖的工厂,规模可不小。
只是一开始自然不会很大。
要随着销售额的上升,逐渐投产。
齐辉可是知道经济学的。
他给出了号召,但也不会搞盲目投产。
肯定是遵循市场规律,有多少的订单,投产多少,并且时刻保持着弹性生产。
也就是生产线尽量复用,共用,不要重复建设。
这样一来,一旦需求下降,可以及时减产,避免原料和劳动力的损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