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丝路小说网 > 晋察冀小民兵 > 第55章 天津探亲行

第55章 天津探亲行

第三天一早,再次踏上征程。本文搜:狐恋文学 hulianwx.com 免费阅读

路上无人时,三女都会下车走走,采朵花、折支草、跟着刘铭向水里扔飞石比谁打出的漂最多。就连何秀娥也体验到一些少女时春游的快感,玩的兴高采烈。

第五天下午,一年多了,又见到了运河上的帆影片片,杨柳青镇到了。

此处的运河称南运河,对应的是天津海河口到通州的北运河。

南运河从天津海河口到山东临清关,河流依地势从南向北最后流入海河进海,曾经是南方货物北运的主要通道。作为这段运河最重要的码头之一,杨柳青也成了南北方货物交汇的重要集散地。

相应的才有了杨柳青的年画兴盛,估衣街的商贸繁荣、石家大院等的奢华无度。

运河横穿杨柳青镇,历史上曾有“先有杨柳青,后有天津卫”一说。运河流水潺潺,两岸杨柳依依,一派江南景象,素有“北国江南”、“沽上扬州”的美誉。

前世来旅游时,资料上写的是这里拥有以京杭大运河杨柳青段为代表的运河文化,以莲年有余为代表的年画文化,以石家大院、安家大院、如意大街等为代表的大院文化,以开拓津疆军营商史为代表的赶大营文化。只记得石家大院好大,好有钱,年画好漂亮。

后来查资料才知道“赶大营”与“闯关东”、“走西口”并称“国内三大移民潮”。指的是清光绪年间,左宗棠率西征大军进入西北收复新疆失地,在河北征收的大量粮食等军需在杨柳青上船,经运河到西安。杨柳青货郎肩挑小篓追赶西征军大营做生意,因此被称为“赶大营”。小货郞们逐渐做大后,将津货沿着走熟的这条通道运至新疆,再将疆货运回天津,最终形成遍布整个新疆、规模庞大的“天津商帮”,翘居“新疆八帮”之首。

今世从小生于斯、长于斯,感觉中就是一个商业繁华、人口密集、依托运河的北方水乡小镇。

清光绪年间,沪上诗人唐尊恒曾有“繁华要算估衣街”的诗句,说明那时开始杨柳青最繁华的地段就是估衣街了。

清末民初有“津埠大宗贸易,均集于估衣街”的说法,其中以绸布棉纱业最为著名。

相传开始是一些商人从当铺里以低价收一些死当的旧衣服,在这条街上设肆出卖,受到贫民的欢迎。为此估衣铺越来越多,由此而得名。

估衣街西口靠北大关,首对竹竿巷,斜对针市街,东口与锅店街衔接,南邻北马路,北靠南运河,串连起了杨柳青最繁华的几条商业街。

刘铭姥爷家的铺面就在估衣街西口南边不到五十米的张家疙瘩胡同口,一个街角小铺面。一、六大集时在外边摆摊,能有十几个平米,平常就是路边青砖瓦房当街有门,上二级青石台阶,掀开门帘而入,当面一个五六米长的柜台,背后货架上琳琅满目的摆着各种日用百货。有要大宗进货布匹、丝绸和估衣的就从柜台边进院详谈。

简单说就是铺面经营日杂品,低价承接估衣街上大商铺处理的或运河卸下来的布品、丝绸和估衣,向运河上的商贩和周边农村的小店批发。刘德顺当年从事的就是向周边农村推销大宗货物和负责收帐的。能说会道、吃苦耐劳、又有功夫不怕劫道,将生意做的红红火火,才让何父相中招为女婿。

铺面后边是一个100多平米的小院,北房三间,正房住着刘铭的姥爷、姥姥,西边一间住着刘铭舅舅舅妈和小表弟何玉柱一家三口。南房三间,一间是当年刘铭家住的,从刘父从军到千里寻夫,加上小婵三口人断断续续住了近两年。现在是在南开中学住校的小表妹何玉清回家时的住处,另两间是库房。东房两间,一间是厨房,一间是伙计住房,刘德顺未结婚前就住在这。伙计住不下时,晚上就睡在柜台上。

进小院除了从柜台旁边进入外,在胡同里有能走大车的门。但明显刘铭的骡车尺寸大了,进不去。

何秀娥带着刘铭先进入铺面。

掀帘而入,与见有客入门站起来笑脸相迎的何父刚好二目相对。

一个六十来岁、中等个的消瘦老头,瓜皮帽、洗的略显白的灰色长袍,鬓角花白,脸上皱纹密布,脸色暗黄。

何秀娥一声“爸爸”出口,泪就下来了,父亲明显老多了。

何父一楞才认出这个脸色红润、稍显丰满、乌黑长发挽成发髻垂在脑后、淡青色缎子旗袍外一根翡翠坠子金项链、黑色小皮鞋的青年妇女是自己离家一年多的姑娘。那个面色苍白、脸带愁容、身体消瘦的姑娘回来了。

一声“丫头”,声带哽咽。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