抗战八年,国军打的不可谓不顽强,中日间武器的差距也远不如大家以为的大,之所以造成过大的伤亡,实际主要在于撤退没有预案,或是预案形同虚设。*如.闻_枉_ ^冕¢废.越^读+
原时空中南苑7000人撤回北平的不到2000人,并不是牺牲那么大,说好听点,分头突围,说难听点,溃散了。
做为总指挥的赵师长和骑兵师郑师长接令离开南苑时是下午1点,通讯原因,令南营区部队随后撤退的命令未及时送达。南苑职位最高的佟副军长听见北营区枪声沉寂,回到北区己无人,后才知要北撤,这才带军官团、军训团北撤,同时命令南营区的38师旅长董升堂南撤,但董考虑到白天撤不如晚上撤,坚持到下午5点后才带兵南撤固安。
一个字,乱。
松沪会战、徐州会战、南京保卫战都是在最后关头因组织不力,撤退变溃散,一溃千里,造成不必要的重大损失。
刘铭能想到的就是给赵师长建言提前制定撤退预案,虽然这可能涣散军心。
现在的军队无论是中央军还是各地军阀的军队都和教员的军队是截然不同的两支队伍,他们是没有信仰的。类似松骨峰那样的战斗两类部队历史上都有过,但过程截然不同。教员的部队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他们知道是为什么牺牲的,走与留全是听令而行,令行禁止。另一支部队则多完全是受长官精神感召或血气之勇。
两类部队打进攻、防守时,在一个优秀将领的带领下可能还相差不大,但在撤退时就是天壤之别了。
抗美援朝的铁原阻击战是中央军、29军不敢想象的,他们会的是南京撤退时用刀砍断那些扒着船梆的手,虽然那些人昨天还在和他们并肩战斗。他们会的是熊在后边追,我只要跑过你就行。断后,那是什么?
刘铭指着地图将分南北营区在撤退时的利弊分析后建议将部队分为北撤、南撤两部分,鉴于历史上骑兵在撤退时的不给力,刘铭建议赵师长将他们布置在南营区,让他们南撤去保定,充分发挥他们能跑的特点。
赵师长做为老军伍,刘铭一提醒,自然就知道怎么做了。手中有三个主力团,远不像原时空中那么无奈。
刘铭离开赵师长的办公室向外走时,听到隔壁房间有人说话:“周参谋,昨天休息的还好吗?”
刘铭转身回了赵师长办公室。/第,一*看~书?旺! ~追?蕞\歆/漳+踕`
见他去而复返,赵师长不解的看着他,等他解释。
“师长,隔壁那个周参谋是不是叫周思静?是不是从军部过来的?”
“是啊,昨天上午过来的。你认识?”
刘铭上前两步,低声说:“我从保定过来时,将30个侦察兵派去北平找汉奸了。其中重点监视和东郊民巷台基厂头条胡同7号日本特务机关有联系的29军军官。能确定的几个人中就有这个周思静,他曾多次和特务机关的人私下见面。我建议你派个人盯着他点,最好不要让他知道最机密的事。我总感觉他这时候过来,是为了向日军发送情报。”
战争期间最怕的是情报泄露,赵师长明显很重视,盯着刘铭问:“你确定?”
刘铭重重点点头:“如果军部高级参谋周思静只有一个,我就确定。再有,小心点总没大错不是?!”
赵师长说:“我知道了。”
刘铭想了想还是将自己前段时间对从南苑到北平大路周边进行侦察的情况进行了汇报,最后说:“师长,这十几里路,算是一片坦途,只有天罗庄那的堤坝适合阻击。我希望师长同意让我带着我从保定带来的七十多个人,今天晚上就过去埋伏好。明天、后天南苑部队如撤退回北平,我就是前出先锋,保证部队不在那受阻。如果不需要北撤,我再撤回来。”
赵师长问:“你就那么确定日军会提前知道我的撤退时间?”
刘铭苦笑着说:“就别考我了,师长,咱们部队里有多少亲日分子,你比我知道的多啊。说句不好听的,宋长官今天早晨吃的什么,到不了九点日本人就知道了。”
赵师长也是长叹一声:“行吧。不过你的人少了点,我把警卫连配给你吧。”
刘铭狠狠摇头:“那不行。师长知道什么叫斩首战术吗?你老的头太值钱了。你和佟副军长的的警卫不但不可以减少,还应该加强。换个连吧。对了,最好是个加强连,多给点炸药。”
赵师长也没跟这个小子计较,打电话给随他来的王旅长吩咐了几句,就让他去找旅长了。至于周思静的事,刘铭再未置一词。
不越界是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