惜不己。
林侯温和答道,“时机不同啊殿下。早前造纸业尚处瓶颈,就算当时提议也不具备实施条件。如今技术进步,才有今天的结果。”
经过交流对话,大家逐渐理解到每一个环节的发展背后都有特定的历史必然性,也深刻体会到了技术创新的重要性。
“柳明!”
“你可愿意担任报社的主笔?”
“以后报纸上的文章,就由你负责审核和修订。”
“你觉得如何?”
当硬件设施己安排妥当,剩下来的就是报纸的内容了。
“侯爷……”
柳明站了起来,神色颇为惶恐:“您还是另请高人吧,小民只是个说书艺人,实在不敢妄自尊大。”
掏了掏耳朵,问道:“你说什么?”
“怎么又提到妄自尊大这茬了?”
柳明慌乱地摆手道:“朝廷文告岂是普通人能执笔起草的,京城里名士贤士无数,换任何人都比我合适。”
冷哼一声:“我最看不惯你们这些自轻自贱的人!”
“把腰杆挺起来!”
柳明无奈之下只能首起身子,仍苦涩哀求道:“小人学识浅薄,实不敢承担如此重任。”
一脸严肃地说:“你知道报纸与普通公文的不同之处吗?”
柳明迟疑片刻后摇了摇头。
语重心长地解释:“官府文书是写给官吏们看的,百姓若想知道详情只能依靠口耳相传。信息传递几轮之后,往往早己走了样。所以 政令常在执行上大打折扣,上下不通也源于此。但报纸是给普天之下的所有人都看的,不管士人庶民,因此内容务必通俗易懂,不要故弄玄虚。凭你作为小说家的优势,这正是你的强项!”
柳明微微一愣,不确定地开口:“可是……”
毫不犹豫:“没有什么可是!必须得写!完不成任务大家都没有好下场。”
柳明苦笑不得:“侯爷厚爱,定当尽心竭力不负重托。”
指向其他几个人,“学着点,像他们一样端正态度。”
柳明勉为其难地挤出一丝微笑:“易也!”
见状满意地点了点头:“对嘛,这样才像个样子。海外风物由你撰写,兵事政事本侯另有安排,你和几位先生一起努力。”
“蒯先生,你看呢?”
蒯澈冷静地答道:“愿效劳于您。”
“噢,对,该称‘易也’。”
二人目光交汇之际,都感受到彼此间的默契与责任,柳明脸上露出一丝释然的表情。当初两人为了抱负一同进京,他曾一度被囚禁在府内,多亏有柳明经常帮助,今日才有了报答的机会。
重申道:“限一个月,务必齐心协力办妥此事。”
柳明感激不己:“在下先行谢过各位了。”
随后,在座之人纷纷起立还礼。
---
夜深人静,王妃王菱华为婴儿 后发现夫君不在房中。推门一开,只见扶苏眉头深锁地看着手中的毛笔,神情凝重。“相公,你为什么这么愁眉苦脸?还在为造桥之事忧心?让 派些人来帮忙不就得了。”说完抢过了他手里的笔,“快休息吧。”
“夫人有所不知,世间万事万物看似没有关联的事物间或许藏着微妙联系。”扶苏转头正色回应道。
“你是不是遇到什么困难了?”王菱华轻贴在他身后关切地问。
扶苏摇摇头解释:“白天老师邀请我去商讨印刷报纸的事宜,方才体会到一张纸并非那么简单,之前的设想太过狭隘,非储君所应思考的问题。”
“你想表达什么意思?”王妃轻声笑着追问。
把有关印制的条件娓娓道来后,扶苏深情感慨地说:“治理天下不能仅仅着眼于具体事务,应该站得更高看世界。”
“父皇扫灭六国统一天下才有的太平景象;武臣戍边拓展领土、文臣管理政务才有现在安乐;相里、韩信这些人虽默默无闻,但却做了不少造福民众的大事!他们不应被世人遗忘!”
“你说的极是。” 王妃看到他眼中光芒闪耀,既心疼又好笑。
“菱华,帮我磨墨。” 他说着再次夺回了毛笔。
她哭笑不得地看着自己的丈夫,“大半夜不睡觉就算了,还要拉上我陪你熬夜吗?”但她依然温顺地拿起砚台开始研磨,心中充满欣慰。
“士农工商皆为国家之基石。”
“不行,这样写不对。”
扶苏思索良久,提笔落字:
先生您曾教导要唯才是举,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