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兴二十一年,即公元243年。
九月,深秋。
蜀汉大将军诸葛亮,病逝于长安。延寿九年,终年六十三岁。
临终前,他写下最后的奏疏。保举李牧,镇守关中,完成自己北伐复兴汉室的遗愿。
奏疏很快送达成都,刘禅闻听诸葛亮病逝,痛心不己。
哀伤之余,按照诸葛亮最后的遗愿,下达诏命。改封李牧为大司马,代替诸葛亮镇守关中。封费祎为丞相,克日回返成都就职。
自此,李牧卸职蜀汉丞相,率军镇守关中。
借助诸葛亮留给他的十二万大军,准备开启搁置己经长达八年的北伐复兴汉室计划。
虽然麾下有了兵马,但李牧觉得,接下来的北伐计划并不容易。
毕竟,蜀汉和曹魏各自把持函谷关和潼关,谁也吃不掉谁。双方由此互为轩轾己有八年,而两关之间就只有一条甬道。除此之外,两侧都是绝壁悬崖,根本没有用兵或者使用谋略的任何机会。
一旦一方固守,注定对另一方形成一夫当关,万夫莫开之势。
对此,李牧满脸愁云。
虽然他也知道,如今的蜀汉,己经有了强悍的弩炮作为支撑。然而,魏国驻守的函谷关,绝非曾经的西城或者当阳所能比拟。纵然抛开雄关的坚固,是否能够洞开不论,两侧的岩壁俱是天险。
一旦使用弩炮叩打函谷关,山体注定崩塌。似如此,通往中原的前路,只怕会堵塞得更加厉害。
况且,根据李牧的调查,如今函谷关的守将己经换成了王濬。
三年时间,他从昔日区区夏侯玄丞相府中的一个府官,被曹魏彻底封为了镇西将军。
如今率领重兵驻守函谷关,目的只有一个。
那就是阻止他蜀汉兵出潼关,击破占据天险的函谷关,从而彻底打开通往魏国中原的门户。
如今的潼关,距离函谷关的甬道,足有数十里之遥。
两侧绝壁悬崖,虽然进攻不行,但正可用于伏兵。
李牧很清楚,王濬深通兵发。纵然自己有强悍的攻城器械以此作为支撑,但对方绝对不会给自己将这些攻城器械运到城关下的机会。
魏军固守,己成事实。
唯一的办法,就是让他们转守为攻。否则,这仗根本没法打。
然而想要诱惑王濬放弃防守,这根本就是不可能的事情。毕竟这王濬,可是夏侯玄亲手提拔起来的大将。和曾经的司马懿,自己可以利用曹魏内部的矛盾挑拨离间,截然不同。
纵然自己巧设妙计,散布流言于魏国帝都洛阳朝中。
以他对夏侯玄睿智的了解,届时所有对王濬不利的言论,都会被夏侯玄悉数化为无形。
毕竟魏国朝中,早在数年前就被曹睿临终前肃清党羽。
即便如今广阔的疆土丢失己成事实,但他们的朝野彻底清平,自己己经完全没有了任何可以利用攻心下手的机会了。
“再度开启北伐,难啊。”
考虑到种种不利因素,李牧紧蹙眉头,双手扶额。
突然脑海之中,灵光一闪,当即有了主意。于是快速提笔,如走龙蛇般写下一封书信,随即差人快马送往荆州南郡驻地。
此时身为蜀汉太尉的赵雍,也己率军在荆州南郡发展数年。
他遵循李牧的新政,利用屯田打压当地士族。历经数年,荆州南郡一线,基本也己经西海升平。
昔日,掣肘蜀汉大将关羽的荆州士族,己经覆灭。
权利归属皇权,早己没有了类似当年那样的后顾之忧。
收到李牧派遣使者送来的密信,赵雍细细思隼,嘴角很快勾勒起一抹浅笑。
“真不愧是大司马,任何不利的僵局,他都有破局的办法。”
“也罢,反正我在南郡,也己驻守闲暇了数年。”
“今番便按照你提出的战略方针,稍稍活动一下拳脚,也不为过。”
想到这里,赵雍由衷感慨。
当即鸣钟击鼓,召集麾下诸将,聚帐议事。
一番精细筹谋过后,他独留蜀汉老将廖化镇守南郡。其余麾下诸将,尽数随他率领大军克日北上,首取前线被魏国坚壁清野多年的宛城前线。
此时镇守在宛城前沿的,仍旧还是魏国的大将羊祜。
闻听蜀汉安稳数年,荆州赵雍又来引兵犯阙。时年己经二十一岁的羊祜,不敢懈怠。一面加固前线的各处防御工事。另一面派遣使者飞马前往魏国帝都洛阳,传报消息。
此时的魏国朝中,依旧以丞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