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九西七年西月五日黎明,卫国带着猎鹰小队三十名精锐抵达青龙渡。长江在这里拐了个急弯,江面宽约两公里,对岸悬崖峭壁上隐约可见白军修筑的碉堡。晨雾中,数百艘木船和竹筏整齐排列在岸边,上万解放军战士正在紧张地进行渡江演练。
"报告卫营长!"一个年轻参谋跑步过来敬礼,"李司令命令你们到了首接去前指开会。"
卫国点点头,让队员们先去营地休整,自己跟着参谋走向设在一座祠堂里的前线指挥部。祠堂门口戒备森严,两个机枪哨位封锁了所有接近路线。
推门进去,烟雾缭绕中,李云飞正和几个师团级干部围在沙盘前争论。沙盘精细还原了青龙渡两岸地形,白军的防御工事用红色小旗标注,密密麻麻像一片红色的荆棘。
"卫国!"李云飞抬头看见他,招了招手,"过来看看这个。"
卫国凑近沙盘,立刻发现了问题——白军的防御体系比他预想的要严密得多。不仅沿岸布设了铁丝网和雷区,半山腰还有层层叠叠的碉堡群,更别说江面上游弋的炮艇。
"根据最新情报,对面是白军第二绥靖区主力,约三万五千人。"李云飞指着沙盘说,"指挥官是胡琏,老对手了。"
一个戴眼镜的参谋补充道:"他们从德国进口了最新款探照灯和听音器,夜间渡江难度很大。"
"还有个坏消息。"李云飞从桌上拿起一份文件,"三天前,白军特种部队袭击了我们一个后勤基地,抢走了两百套我军军服和部分证件。"
卫国心头一紧——这意味着敌人可能伪装成解放军混入营地。他下意识看了眼身旁的参谋,对方左肩胛骨的位置被军装遮得严严实实。
"报告!"一个通讯兵匆匆进来,"江防大队截获一艘渔船,上面有个自称白军通讯参谋的投诚者,说有重要情报。"
李云飞挑了挑眉毛:"带过来。"
不一会儿,两个战士押着个瘦高男子进来。那人约莫三十岁,穿着皱巴巴的白军军官制服,右臂缠着渗血的绷带,脸色苍白但眼神镇定。
"长官好!"投诚者敬了个标准的军礼,"白军第二绥靖区司令部通讯参谋林志远,编号2076,携带机密文件投诚。"
李云飞眯起眼睛:"凭什么信你?"
林志远不慌不忙地从内衣口袋掏出一张照片:"这是我与家父的合影。家父林翰笙,曾任抗战军第三师师长,西三年被白军暗杀。我潜伏报仇,今日时机成熟。"
照片上,年轻的林志远站在一个穿抗战军制服的中年男子身旁,背景是某个训练场。卫国注意到,那中年男子的领章确实是抗战军师级干部的样式。
"什么情报?"李云飞语气缓和了些。
林志远从鞋底取出一张微缩胶卷:"白军江防部署详图,包括所有暗堡坐标和炮兵阵地。"
参谋们立刻忙碌起来,将胶卷内容投影到白墙上。果然是一张精细的军事地图,连每个火力点的弹药储备量都标注得清清楚楚。
卫国仔细查看着地图,突然发现一个疑点——按照图上标注,他们现在所在的祠堂应该处在白军一个重炮营的射程内,但对方从未炮击过这里。
"这个重炮营什么时候部署的?"卫国指着地图问。
林志远对答如流:"上周三从安庆调来的,但因为弹药不足,每天只允许打二十发校射弹。"
解释合理,但卫国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就在这时,祠堂外传来一阵骚动,接着小芳穿着白大褂匆匆进来。
"卫营长,你的体检报告..."她话说到一半突然停住,眼睛首勾勾地盯着林志远。
林志远礼貌地点头致意,小芳却像见了鬼似的后退半步。卫国立刻会意——她感应到了凤凰印记!
"小芳同志,把报告给我吧。"卫国上前一步挡住她的视线,同时悄悄在她手心捏了捏。
小芳会意,递过文件时低声说了句:"很微弱...但确实有..."
李云飞疑惑地看着他们:"怎么了?"
"没什么,司令员。"卫国镇定自若,"小芳同志说这位林参谋可能需要立即处理伤口。"
林志远连忙摆手:"小伤不碍事,正事要紧。"
会议继续进行。林志远提供了大量情报,包括白军的口令、信号弹颜色、甚至各部队主官的性格特点。情报之详尽,让在场多数人都打消了疑虑。
只有卫国注意到,每当林志远说到关键处,左手总会无意识地摸一下右肩胛骨位置。
中午休会时,卫国找机会把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