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38年1月南京沦陷后,日军企图沿津浦铁路南北对进:
华北日军 (矶谷廉介第10师团)从山东南下,华中日军 (板垣征西郎第5师团)从南京北上,目标是合围徐州,歼灭中国军队主力,打通华北—华东战线。,x.q?i_u\s·h,u¢b_a¨n`g_._c!o~m`
徐州的战略价值——“西省锁钥,南北咽喉”,徐州位于苏鲁豫皖西省交界处,自古为兵家必争之地。其核心战略意义在于:津浦铁路 (天津—浦口):连接华北与华东,是日军南北调兵的命脉。
陇海铁路 (连云港—兰州):贯通中国东西,若被日军控制,将威胁中原腹地。
日军若控制徐州,可快速调动兵力,实现华北、华中战场联动。^k¨a·n?s¢h.u·h_e,z_i_.+c·o*m·
北依微山湖,南靠淮河,东临黄海,西接豫东平原,地形复杂(河流、丘陵、沼泽交错),易守难攻。
周边产煤(枣庄)、粮(淮北平原),可为长期作战提供补给。
日军战略意图想要以南京、济南为跳板,南北对进,夹击徐州,打通津浦线,围歼中国军队主力,为进攻武汉扫清障碍。
日军派遣华北方面军(司令官:寺内寿一)主攻方向 :沿津浦铁路南下
派遣第10师团(矶谷廉介):从山东南下,沿津浦铁路主攻滕县、台儿庄。
派遣第5师团(板垣征西郎):从青岛西进,配合第10师团形成钳形攻势。′兰?兰_闻.血. ?埂/薪?最-全.
派遣第14师团(土肥原贤二):从豫东迂回,威胁徐州西侧,切断中国军队退路。
派遣华中派遣军(司令官:畑俊六)沿津浦铁路北上
派遣第13师团(荻洲立兵):从南京北上,攻占蚌埠、宿县,首逼徐州。
派遣第9师团(吉住良辅):策应第13师团,牵制中国军队南线兵力。
总兵力共8个师团又3个旅团、2个支队,约23万人,配属坦克200余辆、飞机300余架,火力占据绝对优势。
第五战区的“弹性防御”
司令长官 :李宗仁(桂系名将,擅长整合杂牌军)
作战方针 :“北攻南守” :
北线(山东):主动阻击日军南下
南线(淮河):固守蚌埠,迟滞日军北上
“内线机动” :利用铁路网快速调兵,集中优势兵力打击孤军深入的日军
第22集团军(川军)指挥官孙震,虽然川军的装备极差,士兵穿草鞋、背大刀,但作战顽强,悍不畏死,死守滕县
第2集团军(西北军)指挥官孙连仲,此人擅长近战、夜战
台儿庄防御第20军团(中央军)指挥官汤恩伯,所部均为德械精锐,机动性强侧击日军
第3军团(桂系)指挥官廖磊,此人熟悉江淮地形,建立淮河防线
总兵力 :64个师又3个旅,约60万人(含地方游击队)。
大战一触即发,李宗仁迅速部署各部队进入战斗位置。北线,孙震率领装备简陋的川军如猛虎般扑向日军,他们凭借着顽强的意志和无畏的勇气,在滕县与第10师团展开了殊死搏斗。尽管武器落后,但每一个川军士兵都抱着必死的决心,用大刀和血肉之躯筑起了一道防线。
南线,廖磊指挥桂系部队利用熟悉的江淮地形,巧妙地建立起淮河防线。他们时而设伏,时而骚扰,让日军的第13师团举步维艰。
而汤恩伯的第20军团则在等待时机,如一支利箭般随时准备射出,给予日军致命一击。
与此同时,日军也在加紧推进,矶谷廉介的第10师团仗着装备优势,一路猛冲。一场关乎民族存亡的惨烈战斗,即将在徐州这片古老的土地上全面爆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