丝路小说网

繁体版 简体版
丝路小说网 > 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 第240章 北方归土

第240章 北方归土

后面突然"哗啦"散架三具穿鬼子军服的骷髅。他们围着的柴油机上,有人用血画了个大大的苏联国徽,旁边写着"天照大神保佑,一発必中"。技术员在控制台底下发现个铁盒,里面装着注射器和十二支标有"А-112"的安瓿瓶。

"是鼠疫杆菌。"随军医官脸色发白,"731部队的标准包装。"

【四】地堡里的象棋盘

北山炮台拆除现场,工兵班长王铁柱的镐头突然砸出个黑洞。手电筒照进去,十平米的地堡里摆着张石头象棋盘,落满灰尘的棋子是用弹壳和纽扣改的。

,!

"这啥玩意儿?"新兵蛋子要去摸,"啪"地被老兵打手:"蠢货!没看见棋盘底下垫的是《申报》吗?"发黄的报纸日期赫然是1931年9月18日,边角还粘着半张当铺票据。

墙角突然传来"咯吱咯吱"声。众人毛骨悚然地发现四具蜷缩的骸骨,指骨还抠着地缝——有个头骨天灵盖上,嵌着枚锈蚀的哥萨克马刀碎片。

随行的老渔民突然跪下磕头:"这都是闯关东的老乡啊..."他从骸骨怀里摸出个锡酒壶,壶底刻着"烟台张记"。倒出来的不是酒,是几十颗用破布包着的黄豆,布头上用血写着"给俺儿"。

地堡角落的铁皮箱里,整整齐齐码着二十多双布鞋。每只鞋帮里都缝着纸条:"山东沂水王家庄"、"河北保定李各庄"...最底下压着本账册,最后一页写着:"民国二十九年腊月,欠老毛子三百六十个工,来世再还。"

"敬礼!"王铁柱突然吼了一嗓子。所有工兵齐刷刷举起右手,地堡里回荡着钢盔碰撞的声响。洞口的阳光斜斜照进来,正好落在棋盘"将"位的那颗子弹壳上——壳底刻着小小的五角星。

【五】市集上的兔子话

正午的太阳晒化了港口的薄冰。突然有人喊:"山东煎饼!热乎的!"只见码头空地上,不知何时支起十几个小吃摊。煎饼鏊子冒烟的功夫,剃头挑子、修鞋匠、磨剪子的吆喝声此起彼伏。

卖糖葫芦的老汉用俄语跟大毛水手讨价还价,突然从草把子底下抽出面小红旗。围观人群"哗"地沸腾了——原来每个摊主的扁担里都藏着红旗,煎饼摊的油壶底下甚至压着本《论持久战》。

当铺门口最热闹。戴瓜皮帽的掌柜把德国造望远镜往柜台上一拍:"奉天兵工厂1932年造!"鹰酱记者凑近看时,镜筒里还卡着半片樱花花瓣。掌柜的突然压低声音:"同志,要鬼子军票不?一美元换一捆!"

市场管委会的干部过来登记,卖豆腐脑的老太太递上"海参崴夏国商会1938年"的执照。干部愣神的功夫,老太太掀开棉袄内衬——里头别着枚1932年的满洲省委党徽。

"三十年了..."老太太搅着卤汁嘟囔,"俺家那口子埋在南满铁路边上,就盼着这天。"

【六】红旗与海图

夕阳把泰山号的炮管染成金色时,港口突然骚动起来——有艘挂着破帆的兔子渔船要出港。大毛引水员刚举起信号旗,老船长已经扯着嗓子吼:"俺们去收渔网!三十年前撒的!"

渔船驶过防波堤时,桅杆上的红旗突然被海风吹开。眼尖的人看见旗杆上还绑着卷发黄的海图——那是1860年沙俄海军测绘的"大彼得湾"详图,但有人用红铅笔在上面添了个新地名:永明城。

港务局楼顶的探照灯扫过海面,照亮渔船甲板上几个木箱。箱缝里露出《资本论》的书角,底下压着泛黄的《兔子沙俄北平条约》复印件。老船长把着舵轮哼起胶东小调,调子却越来越像《国际歌》。

"看东边!"了望哨突然大喊。所有人望向海平线——启明星正穿透硝烟,亮得像是要坠进太平洋。而在更远的黑暗中,隐约传来"轰隆隆"的闷响,不知是春雷还是炮声。

渔船渐渐变成个小黑点。突然,它的桅灯闪了三下,又闪了两下——这是胶东渔民传统的"平安归来"信号。岸上不知谁先举起了火把,接着是第二支、第三支...转眼间整个码头成了条火龙,映得海面如同沸腾的血。

喜欢亮剑大别山里的军工。

『加入书签,方便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