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秦王莫属,然山东地界降而复叛,反反复复,永无宁日,恐非武力就能解决,需有万全之策方为妥当”。
李渊闻言细想了一下,转而问向太子李建成“太子怎么说?”
“父皇,论领兵打仗,二郞自然首选,只是二郞长年对外征战,劳苦功高,我这做大哥的,是不是太不体恤兄弟了,况且兵也是民,用兵多了,对大唐也是劳民伤财。这山东军情严重,说白了还是民心未附呀,以武力征伐,确是省事,但自古兵凶战危,能不战而屈人之兵者方为上上之策,父皇,儿臣以为,此事还是以收拢民心为战略重点,只要我大军陈兵山东境内,保持威慑己经足够了,武力只是保证政治实施的后盾,并不是一定要用武力去解决,主要还是民生的问题,解决了民生,也就一劳永逸的解决了山东问题。”
李建成这一番话说的群臣是纷纷点头,这场兵变看似是大唐的大危机,经李建成一分析,似乎只要政策得当便能迎刃而解,反倒是一种转机呀,所以群臣没有一开始的那种恐慌焦虑感了。
“封阁老和陈相公怎么说?”
李渊又问向了大唐中枢的另两个宰辅封伦和陈叔达,这是李渊的技能特性‘纳谏’,此技能可提升李渊决策能力300%,提升执政力50%,降低决策失误率-55%,增加3点额外行动点数(内政时可在同一时期多3个回合的施政行动力,相当于施政能力提升99%),实在是非常优秀的执政技能,这是web服务器告诉哈小维的。
封伦说道“陛下,太子殿下的策略标本兼治,这才是良策,大唐立国未久根基未固,国库钱粮本就不多,大动干戈之下容易动摇国本,古语有云‘国虽大,好战者必亡’,对战事要慎之又慎,但相辅相成的,‘国之大,忘战者也必危呀!’所以更需要一个能掌控全局的仁君去处理山东战事,而非一味的武力压制,太刚易折,太柔则废,臣以为以收复人心怀柔之策更显妥当,臣对太子殿下的条陈附议。”
陈叔达则踌躇一会才说道,“封阁老所言极是,就恐刘黑闼兵威太凶,以仁政手段去解决,朝廷军队不易在山东站住脚根,如果前线阵脚没有压住,贼兵势必是日趋势大,这个...这个,万一,那个...就不好办了。”
剩下的话陈叔达就没讲下去了,但人人都知道,陈相公的意思是没有秦王李世民出征恐怕大唐没人打的过刘黑闼,这打不过还谈什么收拢民心,施仁政,连京畿长安都怕有烽火之虞,万一再弄出个大唐前期的柏壁之战,那岂不重蹈覆辙。
一时大唐君臣们个个神色凝重。
裴寂说道“陈相公所虑也不无道理,然,群臣只看到天策上将军的赫赫战功,却看不到秦王的文治,一个弘文馆收尽天下读书人,秦王的文治难道不如诸位群臣吗?”
裴寂说罢,目光炯炯的扫视一眼群臣,这才继续说道“列位股肱只看到东宫太子殿下的治国理政,却看不到太子殿下的上兵伐谋,大唐立国所有战事的参谋不都是出自太子府吗?难道诸位大臣以为太子不能充三军之任领三军之实吗?以为太子文弱不能提枪上马涤荡群魔护国安民吗?诸位如果看不到太子和秦王的另一面,这对于大唐无双的太子和秦王是不公平的,是非常不公平的,试问大唐诸公,太子的武,秦王的文,同样世之无双,为何诸公独独视而不见呢?又有谁能为他们凤鸣九声打抱不平呢?臣叩请陛下明察。”
裴寂的这一番话可就厉害了,把群臣心里的阵营打了个稀巴烂,分明就是告诉群臣,论打仗太子也差不到哪里去,但论仁政,太子可就是天之骄子了,秦王难望其项背,所以朝廷最好还是把出征山东的差事交给太子殿下为妥。
一石激起千层浪,裴寂的话就是那一块巨石,把群臣的心全部荡漾开来。
所以一下间群臣支持太子和秦王的界线就不那么泾渭分明了,从某种意义上说,甚至支持太子以仁政收复山东的意愿更为强烈,本来还一边倒支持秦王挂帅的局面瞬间被逆转。这就是裴寂特有的能力‘谋断’,和房玄龄一样,具有极强的参谋硬控能力,能够左右朝廷决策,在触发技能‘谋断’之下可以无视所有阵营的buff和光环效果,首接能让决策者强中(强中的意思就是计谋可以避免一切干扰,100%命中执行,所以称之为硬控),端的是一个极厉害的特殊技,用的好可以成为一代名臣,用的不好便是祸国奸臣,这种特性也是web服务器告诉哈小维的。
那到底派谁去呢?大唐诸公心里无不在细心揣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