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砍死小本子!”
“好样的!兄弟!”
“顶住!顶住啊!”
当看到年轻的战士中弹倒下,看到被战火撕裂的大地,看到那一张张凝固在青春瞬间的烈士遗容,巨大的悲痛席卷了人群。
哭泣声、咒骂声再也压抑不住。
“畜生!天杀的日本鬼子!”
“我的儿啊……要是你也在前线……” 一位老母亲瘫坐在地,泣不成声。
“这些名字…都是我们的好儿郎啊!” 一位长衫先生摘下眼镜,用力擦拭着模糊的镜片,声音哽咽。
“不能就这么算了!血债血偿!” 愤怒的吼声在人群中此起彼伏。
当最终的“胜利”二字伴随着牺牲者长长的名录(特别强化了姓名、籍贯、部队番号的清晰展示)再次出现,现场的气氛达到了顶点。
巨大的、复杂的情绪洪流——胜利的狂喜、牺牲的悲痛、对侵略者的刻骨仇恨、对英雄的无上崇敬——猛烈地冲击着每一个人。
掌声、欢呼声、哭泣声、怒吼声交织在一起,震耳欲聋,仿佛要将这沉沉夜幕彻底掀翻!
接下来的一个礼拜,这种景象每晚都在上海滩各处上演,成为一道奇特的、充满力量的城市风景线。
放映点成了磁石,吸引着越来越多的人。消息像野火一样蔓延,连深居简出的寓公、租界里好奇的外国人也纷纷前来观看。
整个上海,无论华界还是租界,空气中弥漫着一种前所未有的、浓烈的反日情绪。
悲愤、激昂、同仇敌忾,成了这座城市共同的心跳。
……
(三) 舆论鼎沸 暗流汹涌
如此规模、如此震撼的宣传方式,自然引爆了整个上海的舆论场。
报界震动:《申报》、《新闻报》、《大公报》(上海版)等各大报纸,连续多天在头版用整版甚至跨版进行报道。
《光影铸魂,沪上万人齐观卢沟桥实录!》、《歌声震天,纪录片点燃全民抗日烈焰!》、《真实的战争,真实的英雄——评<卢沟桥事变>纪录片之力量》。
记者们详细描述各个放映点的盛况,记录下普通市民最真实的反应,采访文化名流、社会贤达,深入探讨这部纪录片带来的巨大社会影响和心理冲击。
配发的照片上,人山人海的观影现场、民众悲愤或激昂的面部特写、幕布上定格的英雄身影,都极具视觉冲击力。
一些小报更是连篇累牍地追踪报道,标题耸动:《昨夜法租界万人空巷,只为看鬼子如何被打爆!》、《神秘富商千金出手不凡,胶片抗日震动沪滨!》
文人发声:上海的文人墨客、学者教授也坐不住了。他们纷纷在报纸副刊、杂志上发表评论文章。
有人盛赞纪录片“开民智、鼓民气”的划时代意义(“影像之力量,远胜万语千言”);
有人借此痛斥日本军国主义的侵略本质(“铁证如山,暴行昭彰”);
有人呼吁政府和社会各界加大对前线将士的支援(“英雄流血,吾辈岂能冷眼?”);
也有人从文化角度分析这种新型宣传方式对唤醒民族意识的作用(“光影为笔,谱写新的抗战史诗”)。
茶馆、咖啡馆里,关于这部纪录片和时局的争论也成了最热门的话题。
学生行动: 放映的火种,最先在青年学生中燃起最炽烈的火焰。每次放映结束,当人群情绪尚未平复,总会有一些穿着学生装、目光炯炯的年轻人跳上临时搭建的讲台(或站在高处)。他们是不同学校、不同背景的热血青年,此刻却有着共同的目标。
“同胞们!父老乡亲们!”
一个清瘦但声音洪亮的男生挥舞着手臂,他的话语像火把,点燃着尚未冷却的热血。
“大家看到了吗?这就是我们的前线!这就是我们的英雄!他们用血肉之躯,挡住了侵略者的铁蹄!他们在为我们拼命!我们能做什么?我们能袖手旁观吗?”
“不能!!”
台下万人齐吼,声浪如潮。
“对!我们不能!”
一个扎着麻花辫的女生接过话头,声音因激动而颤抖。
“我们要支援前线!捐款捐物!我们要抵制日货!饿死那些喝我们血的强盗!”
“我们要唤醒还在沉睡的人!”
“明天!就在明天!我们学生将举行抗日救国大游行!我们要让全上海、全中国、全世界都听到我们的声音:打倒日本帝国主义!誓死不做亡国奴!把鬼子赶出中国去!”
“打倒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