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眼到了年根儿,离过年还有七八天的工夫,贾府三个爷们儿都没回来,但丝毫不影响府里的热闹喜庆。.d~i\n·g^d?i_a*n/k′a.n.s¨h!u~.~c+o*m¨
府里下人都换了新衣,得了赏钱,两府门口的石狮子上也缠上了红绸。
“贾府这又出什么喜事儿了?”
荣宁街上的百姓,看着正忙进忙出的贾府下人,皆都停下小声议论。
“听说忠勤侯修路有功,要升官了。”那人说着话,还用力踩了踩脚下平坦水滑的水泥路。
自从这种水泥路在京城几大街道修好后,下雨下雪再不用满脚泥泞了。
“错了错了,是西北的神农侯劝农又出新成果,额们西北今年大丰收,二老爷收了好几把万民伞!”
有西北过来的行商百姓连忙讲出贾政的功劳。
正当百姓们气氛热烈讨论之际,路口忽然传来一阵不同寻常的喧哗与马蹄声。
门房看了一眼打头的马上的人,确定人后,连忙转身一阵风往府里跑去。
“老夫人,侯爷回来了!”
等在曲乔院子里的一众老小,听到消息,纷纷起身迎了出去。
其他女眷在内院等着,曲乔由着贾珍搀扶着出门,只见长街尽头,三队人马风尘仆仆而来,煞是壮观。.t±三?叶′屋?}^ ?|@更3@新′o最?全o
打头的是贾赦的队伍,最为张扬。
十几辆大车满载着捆扎严实的巨大木箱,数十个肤色各异、穿着奇装异服的仆从跟在车旁,更添异域风情。
贾赦本人骑在高头大马上,整个人是一身海风吹过的豪迈。
只是他身边紧跟着的一辆垂着厚帘的马车,以及马车旁神色紧张的稳婆和医女,让这凯旋的场面平添了几分戏剧性。
“母亲!儿子回来了!”
贾赦远远地看见曲乔站在门口,心头一暖,鼻头一酸,立马翻身下马,声音洪亮,大步流星走向曲乔跪下磕头。
曲乔也十分感慨,“地上凉,快起来!”
贾赦用袖子一抹湿润眼眶,起身后,呲着大牙,正准备说什么,就听身后赶上来的马车上发出一声痛苦的呼喊。
“要生了!快!快抬进去!”车帘子被掀开,一个婆子嚎了一嗓子。
荣国府门口顿时又是一阵兵荒马乱。
被隔离在外的百姓们面面相觑,随即爆发出压抑不住的议论和低笑。
海运侯贾赦,刚回京,家门未入,先给老母亲送了个“临盆大礼”,这桩奇闻,怕是要成为京城未来数月茶余饭后的头号谈资了。^k_a!n¨s\h?u\z¢h¨u-s/h.o,u~.*c′o^m?
一番忙乱,不过两个时辰,贾赦院里便传出响亮的婴儿啼哭——贾赦又添一女,被他取名“迎春”。
看着襁褓中瘦弱如同猴子一样的孙女,再看看旁边黑脸白牙,搓着手一脸“求表扬”又带点心虚的大儿子,曲乔冷笑一声:
“这次是跳海救的?”
贾赦想起当初为何被打发出海,连忙摆手解释:
“海娘是渔家女,若不是她,儿子只怕见不到母亲了。”
曲乔对他的海上爱情故事不感兴趣,只看旁边己经习以为常的张氏一眼,摇了摇头转身去佛堂找人刷金币去了。
相比之下,腊月二十八回来的贾政就低调务实得多。
他一身半旧的青布首裰,肤色黝黑粗糙,手掌布满厚茧,眼神却比离京时更加沉稳坚毅。
身后随从不多,几辆车上装的也不是金银珠宝,而是扎得整整齐齐的麻袋——里面是西北耐旱的荞麦、改良的黍米种子,以及记录着新农法的手稿。
他先向曲乔叩首问安,“儿子不孝,劳烦母亲为家操心。”
“起来吧!”曲乔看着变化颇大的贾政,心中感慨,果然只要活够多,思想绝不会滑坡。
贾政起来后,又郑重谢过王氏:“多谢夫人这两年操持家业的辛劳。”
王氏看着曾经年少相悦之人,心头再多不快,此刻消散得差不多去。
“宫里如何说?”贾政回来后,先是先去衙门述职,而后被明昭帝宣入宫里半日。
“陛下有意将农部彻底和工部划分清楚。”
曲乔听完看着目光闪闪的贾老二,不用过多的言语,己明白他要表达意思。
“可见,并不是都要科考的?”曲乔感叹了一句。
贾政羞愧低头,这句话在宫里,陛下在明示他,等开年后会升他为农部首任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