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二”
朱标看向徐观和朱瑛。`s,w¨k~x¨s_w/.,c~o^m¨
“河工漕运、天下交通,都是关乎社稷之大事。然以当下条件来看:修坝筑堤、铺路架桥,耗资巨大…非朝夕之功。”
“孤以为,工部目前的当务之急,是结合安邦侯所说‘钢筋铁骨’理念,全力改进我传统筑坝之法!”
“同时,以应天快速路御道为蓝本,先行设计数条连接南北要冲的水泥官道图纸,精确核算所需水泥、人工、钱粮!”
“待水泥产量丰沛、国库充盈之时,朝廷再择机而动,一锤定音!”
话音落下,殿内陷入了短暂沉寂。
方才争吵得面红耳赤的各方,都在消化着朱标的提议。
朱元璋紧锁的眉头渐渐舒展开。
“太子之策,合乎当下实际,便依此行事!”
他目光扫过阶下众臣:
“兵部、五军都督府!”
“臣在!”
“半月之内,你等从宣府、大同、蓟镇等要害之地,精选十处最紧要之敌台、炮位、藏兵洞,报朕御批!”
“一旦选定位置,工部、户部需全力保障:以今日‘混凝土墙壁’之标准,给咱筑成‘铁核桃’,不得有误!”
“臣等领旨!”
徐达、冯胜等武将轰然应诺。
“工部!”
“臣在!”
“召集能工巧匠,潜心研制‘钢筋水泥’河工新法,设计、核算驰道预算成本,咱要看到实实在在的成果!”
“臣等……遵旨!”
朱瑛虽觉压力巨大,但也只能躬身领命。¢天~禧/暁¨税′惘^ +毋¢错,内.容,
一道道旨意下达后, 有限资源被精准投向缺口处。
一场由水泥引发的建设资源分配博弈,在朱标的穿针引线、朱元璋的乾纲独断下,暂时落下帷幕。
……
洪武十二年六月底,暑气蒸腾。
喧嚣的工地噪音、混合着水泥粉尘和汗味的空气瞬间将我包裹。
秦淮河畔树荫下的帐篷里,李正懒洋洋地半躺在藤椅上,用勺子挖上一块西瓜,美滋滋送入口中。
“指挥长,一千三百袋水泥全部拉走了!”
李正望着来人,抬手示意道:
“先吃块西瓜,刚在井里凉好的,美滴很!”
闻言,李祺放下记事簿和炭笔,毫不客气地拿起一瓣西瓜,呼噜呼噜地啃起来。
这位新上任的指挥长助理——大明韩国公世子李祺,不复往日的温文尔雅:
连啃三瓣西瓜后,用袖子撸了一把嘴角,李祺连忙翻开记事簿,炭笔悬停,目光炯炯地看着李正:
“敢问指挥长,这蒸汽机日常养护…有何要诀?操作之时…又有何禁忌?”
“下官定当一字不漏,详加记录……”
他努力挺首腰板,汗水从被晒得黢黑的额头淌下。~齐.盛_晓,说*徃! .埂^新,罪+快,
看着李祺踏实好学的态度,李正心中感慨不己:
李善长这只老狐狸,为了未来自家在朱标新朝的地位,把从小锦衣玉食的宝贝儿子,首接扔进这又脏又累、充满未知的工地。
这步棋…走得不可谓不狠呐!
……
半个月前,韩国公府书房内。
李祺志得意满地捧着一本装账簿,轻轻推到书案对面。
“父亲请看:逍遥楼上月净利润六千八百两有奇,儿子名下能分七百余两!”
“这还只是淡季,待天气转冷后,逍遥楼那才叫宾客如云!照此下去…年入十万两,绝非虚言!”
李祺语气轻松,带着几分年轻人事业有成的自得。
书案后,韩国公李善长身着半旧袍服,目光落在儿子那张尚显稚嫩、养尊处优的脸上。
“祺儿。”
李善长声音不高,却仿佛能穿透人心。
“上位今日召为父入宫议事,太子殿下也在侧。二人言语间,对城外那条水泥路…关切甚深呐!”
李祺的笑容微微一滞,不知自家老爷子为何将话头歪到水泥路上。
“那条路…儿子也听说了,我这位挑担确实是奇才,竟能弄出那般坚硬的水泥来!”
“不过,那毕竟是苦役之事,哪及得上咱们逍遥楼日进斗金?更何况还能结交人脉!”
李祺下意识地摩挲着账簿,仿佛那是他的底气所在。
“苦役?”
李善长缓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