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在秦初月琢磨如何应付维多利亚王国之时,一份电报呈了上来。¨衫*疤/墈¢书_旺\ ,勉′费+悦-读*
这份电报是留守京城的萧若月发来的,告知她己经按照她的吩咐拒绝了维多利亚王国的干涉调停。
一开始看到这份电报的时候秦初月还愣了一下,随后她就反应了过来应该是自己刚刚选择的那个选项生效了。
而这份电报在告知秦初月维多利亚王国的事情之余,还特别提到了内阁的文官群体对于战争的反对,他们认为此时应当休养生息并不适合发动战争,对此萧若月无法定夺于是询问秦初月究竟要怎么处理这事。
对于文官的不满秦初月是早有预料的,她也知道对方说的有道理。
然而这是收回那片故土的绝佳机会,想要再有下次这种机会大概得等到罗斯国的国内矛盾彻底激化爆发内战才能出现了。
可说实话,现在的罗斯国距离那种程度还远得很,所以她不想等,她也无法百分百保证会有比这更好的机会。
于是,秦初月沉思片刻,让人给京城发去回电。
这回电的内容很简短,只有一行字——‘此战若不战而胜上佳,若不得不战也不会扩大战争规模,后续若一切顺利将以防守为主,诸位放心。’
当这封回电被萧若月提交到内阁中时,那些文官不由面面相觑,他们都心知肚明这所谓不扩大战争规模的话纯属秦初月安抚他们的,要是真的打起来战争的规模和烈度并非如此简单就能决定。
不过他们也都没有再说什么了,毕竟皇帝都发话了他们还能说什么呢?只希望这场仗真能如秦初月所说规模并不太大吧,不然秦国刚刚有起色的经济恐怕就得承压了,刚刚压下去的军队势力也得抬头。
在文官们妥协后,一些调配军事物资和军费的流程也完全畅通,整个秦国实际上己经做好了动员的准备。
而这时候在外东北的那片土地上发起反击的罗斯国军队与秦军开始了第一次的大规模碰撞。
为了避免人数上的劣势,这帮罗斯人非常聪明的知道集中优势兵力。他们的计划大致是先消灭渗透的比较深入的秦军再击退剩下的秦军。
根据他们此前和秦军短暂交手与冲突时侦察到的情报。
秦军的渗透是一个地点接着一个点推进,因此他们形成了一个网状的结构,越是深入的秦军与其队友之间的联系就越弱彼此之间的距离就越大。
这正给了他们将秦军士兵各个击破的机会。
于是在反击开始后,最深入的那些秦国士兵遭到了凶猛的火力袭击。!纨,本¢神¢颤- ~冕-费\越`毒/
对方甚至还动用了火炮轰他们,显然是打着火力洗地后再让步兵发起冲锋的算盘。
只不过早有所防备的秦军工兵早己在各个据点挖掘了堑壕,这使得即便面对炮火的洗地拥有掩体的秦军士兵也能最大程度的避免炮弹的杀伤。
而且罗斯人的炮弹存量显然也没有多少,这猛烈的火力倾泻还没多久就销声匿迹,接踵而至的便是罗斯士兵的冲锋。
若是一般情况面对数倍于己的敌人,那是很难守住阵地的,然而这时候堑壕内的秦军却是钻了出来拿出了精心保存的机枪。
一人降温一人射击一人装填,分工明确。
机枪又一次的在战场上展现出了令人绝望的统治力,只要弹药充足,没有一个罗斯士兵能够越过机枪组织的火力网。
而秦国士兵的弹药补给显然是无比宽裕的,六个人两挺机枪一个据点愣是将数倍于己的敌人阻拦在外。
为了防止机枪过热损坏,两挺机枪还交替开火。
如此猛烈的火力下愣是给罗斯人打怕了。
人海冲锋在充足的火力下显得如此脆弱不堪。
而这种情况并非只在一个据点出现而是最前边的好几个据点都是这样的情况,这些罗斯人怎么都想不到,秦军竟然给这个多士兵都配备了机枪,就像是知道他们要搞大反击一样。
堑壕加机枪,这还怎么进攻?
在这种困境之下,罗斯人突发奇想,既然正面进攻不行,那他们可以绕过去啊。
毕竟秦军最前边的几个据点之间都有比较大的空隙,他们修筑的堑壕又没有连在一起,他们首接绕过去搞包围战术不就行了?虽然不知道为什么这些秦国人不把这些堑壕都连起来,但罗斯人猜测这应该是工兵数量不够的关系。
于是被机枪杀怕了的罗斯人隔天就开始突入据点间的空隙,意图将最前边的秦军孤立起来包围吃掉。
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