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古之大化者,乃与无形①俱生。反以观往,复以验来;反以知古,复以知今;反以知彼,复以知己。动静②虚实之理,不合于今,反古而求之。事有反而得复者,圣人之意③也,不可不察。
人言者,动也;己默者,静也。因其言,听其辞。言有不合者,反而求之,其应必出。言有象,事有比④;其有象比,以观其次。象者象其事,比者比其辞也。以无形求有声,其钓语合事,得人实也,其犹张罝网而取兽也,多张其会⑤而司之。道合其事,彼自出之,此钓人之网也。常持其网驱之,其不言无比,乃为之变。以象动之,以报其心,见其情,随而牧之。己反往,彼复来,言有象比,因而定基。重之袭⑥之,反之复之,万事不失其辞。圣人所诱愚智,事皆不疑。
【注释】
①无形:没有踪迹。
②动静:两个词,是指动和静。
③圣人之意:圣人的观点。
④比:比较,和原则比较确定正否。
⑤会:汇聚。
⑥袭:重叠。
【译文】
古代用大道来教育天下的圣贤,是和无形的道一起存在的。返回过去观看曾经,回到以后检验未来;返到以后知道古代,回到以后知道现在;折返以后了解他人,回来之后了解自己。动静虚实的关系,如果同未来以及现在都不相符,那么就要从历史中去探索。事情折返之后
还能够回来,这是圣贤的人主张的道理,没有办法不认真思量。
别人说话,就是一种动的表现,自己安静,就是一种静的情况。因此,要通过别人说话来确定他内心的想法。如果别人说的话处在情理之外,那么就可以反过来探索,他也一定有应对的言辞。语言是能够模仿的,事情的道理也是可以相比较的;既然有“象”和“比”,那就能够拿来作为下一步行动的观察者。形象是事情表现出来的外在形象,比较就是对比别人说话的意思。用无形的道理得到别人有声的语言,用导语引出事情的道理,这样就能够得到真实情况,就像是张开网追捕野兽,要多准备几张网,等着野兽进入。办法合情合理,别人就会按照设定行动,这就是钓人的网。经常准备用网逼迫别人,别人就会陷入沉默,从而就无从比较,这个时候就要改变策略。用“象”来驱使别人,让他把自己心中的想法表露出来,说出真实情况,进而控制他。他就能够做出改变。用法象感动敌方,进一步观察敌方的心理活动,之后再进行调查。如此多次探究,说出来的话进行对比,就能够打下基础。多次观察,所有的事情都逃不了那几种情况。圣贤的人用这些来引导聪明的和不聪明的,都能够得到真实的情况从而解除自己的疑惑。
【原文】
故善反听者,乃变
鬼神以得其情。其变当①也,而牧之审也。牧之不审,得情不明。得情不明,定基不审。变象比,必有反辞,以还听之。欲闻其声反默,欲张反敛,欲高反下,欲取反与。欲开情②者,象而比之,以牧其辞,同声相呼,实理同归。或因此,或因彼,或以事上,或以牧下。此听真伪,知同异,得其情诈③也。动作言默,与此出入,喜怒由此以见其式,皆以先定为之法则。以反求复,观其所托,故用此者,己欲平静④,以听其辞,察其事,论万物,别雄雌。虽非其事,见微知类。若探人⑤而居其内,量其能射其意也。符应不失,如螣蛇⑥之所指,若羿之引矢。
【注释】
①当:合适,恰当。
②开情:开启实情。
③情诈:实际情况和欺骗。
④己欲平静:这句话的意思是听言之道,首先要使自己内心平静。
⑤探人:探测人的实际情况。
⑥螣蛇:亦作“蛇”。传说中一种能飞的蛇。
【译文】
古代擅长多次思量的人,能够通过一些东西得到实情,对手的变化是适当的,所以要详细地了解对手的状态,不仔细调查,就得不到详细的情况,没有详细清晰的情况,基础就无法严谨。如果改变“象”和“比”,就必定会产生反面的言辞,这个时候还是要自己打听。想让别人说话,自己却沉默,想让别人打开,自己却内
敛,想要提升却下降,想要得到却给予。想要了解实情,就要模仿比较,以掌握对方的讲话。这时相同的声音就会彼此呼应,就能得到真实情况。要么因为这种道理,要么因为那些道理,要么拿来讨好上司,要么拿来管理下级。这就是听真假,明异同,从而得到对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