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文】
凡谋有道,必得其所因①,以求其情。审得其情,乃立三仪。三仪者曰上、曰中、曰下。参以立焉,以生奇。奇不知其所壅②,始于古之所从。故郑人之取玉也,载司南之车,为其不惑也。夫度材、量能、揣情③者,亦事之司南也。故同情而相亲者,其俱成者也;同欲而相疏者,其偏害者也;同恶而相亲者,其俱害者也;同恶而相疏者,偏害者也。故相益④则亲,相损则疏,其数行也;此所以察同异之分,其类一也。故墙坏于其隙,木毁于其节,斯盖其分也。故变生事,事生谋,谋生计,计生议,议生说,说生进,进生退,退生制,因以制于事⑤。
故百事一道,而百度一数⑥也。
【注释】
①因:借着。
②奇不知其所壅:奇计是没有什么可以壅蔽的。
③度材、量能、揣情:度量才华、能力,推测实际情况。④益:有好处。
⑤因以制于事:所以用来牵制事物。
⑥数:数术。
【译文】
不同的谋略都有特定的原则,必须要明白事情的原因,掌握事物的实际情况。弄清实际情况,就能够确立“三仪”的标准,“三仪”就是“上智”“中才”“下愚”这三者相互合作产生的奇迹,但是奇迹是没有什么可以遮掩的,这是很久之前就遵从的规律。因此郑国的人采掘玉石,用有指南针的车子承载,是为了不迷路。度量才华、能力,推测实际情况,就是做事的指南。因此,所有志同道合而又亲近的人,一定是在很多方面都十分有成就的人;所有有相同的志
向但是却表现疏远的人,一定是在某一方面比较成功。如果志向不同而又相互亲近的人,一定都会受到损害;志向不同又相互怨恨,那就只有一方受到伤害。因此,如果相互有好处就亲近,如果没有好处就疏远,这都是人之常情,这也是判断相同和不同的一种办法。墙壁是因为有裂痕才会倒塌,树木是因为有蛀虫毁坏枝节才会折断,这都是顺应自然的事情。因此事情总是会发生变化,有变化就会出现谋略,有谋略就会有计划,有计划就会有议论,有议论就会有学说,有学说就会有进退,有进退才能够确立规章,用来制约事物。所以一切事物都按照一样的道理,都遵循一个法度。
【原文】
夫仁人轻货①,不可诱以利,可使出费;勇士轻难②,不可惧以患,可使据危;智者达于数,明于理③,不可欺以不诚,可示以道理,可使立功;是三才也。故愚者易蔽④也,不肖者易惧也,贪者易诱也。是因事而裁之⑤。故为强者积于弱也,有余者积于不足也,此其道术行也。
【注释】
①货:货品,财物。
②难:灾难。
③达于数,明于理:通晓数术,明白道理。
④易蔽:容易被蒙蔽。
⑤是因事而裁之:按照事情的不同特点来裁定。
【译文】
有仁爱的君子,轻视财物,所以就不会被金钱迷惑,而且还可以让他们捐出财产;果断的勇士,轻视困难,所以不能用困境来使他们害怕,反之要让他们看守险要的地方;聪明智慧的人,知道所有的事理,所以不可用忠诚来要
求他们,而是应该与他们相处以道,同时还要让他们建立功业,这就是人们常说的仁德、勇士、智者的“三才”。因此,不聪明的人很轻易地就被欺骗,品行坏的人容易恐惧,贪得无厌的人容易被外物诱惑。这些都要依据事情的不同特点来裁定。所以大是由小聚集而成的,多余是由不足聚集而成的,这就是道术的表现。
【原文】
故外亲而内疏①者说内,内亲而外疏②者说外。故因其疑以变之,因其见以然之,因其说以要之,因其势以成之③,因其恶以权之,因其患以斥之。摩而恐之,高而动之,微而证之④,符而应之,拥而塞之,乱而惑之,是谓计谋。计谋之用,公不如私,私不如结⑤,结而无隙者也。正不如奇,奇流而不止者也。故说人主者,必与之言奇;说人臣者,必与之言私。
【注释】
①内疏:内心疏远,不亲近。
②外疏:表面关系疏远。
③因其势以成之:凭借他的形势使他有所成就。
④微而证之:稍微引据证实。
⑤私不如结:内心的联结要比私下好。
【译文】
因此,外表亲近而内心疏离的要从内心开始游说,内心靠近但是外表疏离的要从外表开始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