其中喀拉喀什河中的玉石多为墨绿色,所以喀拉喀什河被称作为墨玉河;另一条玉龙喀什河多产和田籽玉,因此这里被人们称为白玉河。
此后,和田盛产玉石的消息不胫而走,伴随着时间的推移。
人们对这种天然玉石的需求越来越高,渐渐的和田河的羊脂籽玉日渐稀少,到最后根本就找不到了,就连吊坠一般大小的籽玉也很难见到它的影子。
所以,从那以后许多采玉人便萌生了前往采玉山的慕士塔格山寻找籽玉的念头,因为和田河上游的一个分支玉龙喀什河,它的源头就来自采玉山上的慕士塔格山。
这也是何芸的先祖当年前往采玉山,包括先秦文献当中记载的千人远赴采玉山采玉的直接原因。
那里有数不尽的大块玉石,多的让人眼花缭乱。
除此之外,胡力记得在明朝的宋应星撰写的《天工开物》中,就有一段关于采玉的记载,颇具传奇色彩。
据书中记载,玉石都是隔着水吸收月光的精华,而采玉人一般都是在秋天明月当头的夜晚,沿着河流寻找玉石。
因为天然玉石都是从山上被水流冲击下来的,就像和田河中的籽玉,所以玉石在乱石浅滩中,必定会夹杂着一些淤泥杂草,采玉人仅凭借月光去采玉,成功率极低。
后来也不知道是哪位大哥或者大姐,总之不知道谁发明了一种赤女采玉的方法:即让女人光着身子,全身赤裸的下到河中采玉。
因为这些采玉人认为,女人与月亮、河水、玉石同属一种物质,皆为阴,脱去衣物自然会起到相互吸附的作用,这样就能更容易找到被水流冲击下来的玉石了。
“我说老胡,没想到这方面的知识点你都知道?可以,我宋财若是有生之年能够亲眼目睹这场赤练采玉,就算摔掉这两颗金牙我也愿意。”听完胡力讲述的这段《天工开物》里的故事,宋财感叹中国文化之博大精深,发誓有机会一定要见证一下这一壮观的场面。
“赤女采玉,不是赤练,你说的那是蛇。”胡力知道宋财的德行,但凡听到这种带有色彩性的故事,就会跟个猴儿一样乱窜。
“看来,我没找错人,你不仅精通古文,还对玉石这么了解,很好,这样又节约了一部分时间。”何芸开始对胡力有些另眼相看,自己原以为他就是一个从考古所辞职的青年考古学家,没想到懂的还不少,这对她此次的计划无疑又是增加了一份胜算。
“所以你刚才说治疗你爷爷怪病的方法,就是找到这种墨玉?”胡力现在开始明白了何芸的真实意图。
“算是吧。”何芸也不管胡力同不同意,拿起了一张书桌上的手稿,似懂非懂的看着上面的字符。
胡力也没有阻止,因为他料到何芸绝对不会看懂上面的天降文,但是她接下来的一句话让胡力犹如遭遇了晴天霹雳一般。
因为何芸说了四个字:蛟龙玉匣。
这些天来,所有的事情都和这件玉匣有关,父亲当年参加的917考察队离奇失踪、疯人院发生的血案、两名沦落为石匠傀儡的疯人院病人、包括这一次东海一行。
已经发生了太多的令人匪夷所思的事,牵扯进来了许多本不相干的人,也死了很多人。
这个时候,又有人卷了进来,还是个女人,胡力不知道自己究竟能不能冲破这张巨网,但是他明白光靠自己一个人绝对办不到。
“蛟龙玉匣?”胡力重复一了一句,目光显得有些呆滞。
“没错,我之所以来这打探阿远的消息,最终目的也是为了这件玉匣。”何芸觉得已经没有什么必要隐瞒的了,“自从那个守陵人第一次来找你的时候,我就开始观察你,你们果然没有让我失望。”
“你跟踪我们?”胡力此时对何芸这个女人充满了敌意。
“哼,跟踪你的人可不是我,我可没那个闲工夫。”何芸越来越让人捉摸不透了,放下手中那张令她头疼的手稿,理了理袖口说,“抓紧时间吧,过几天我还会来找你,到时候我们可就得出发了。”
“什么出发,去哪?你到底在说什么?”胡力伸手拦住了何芸,“今天你不说清楚,别想走。”
“怎么,还想对我一个弱女子动手?”何芸没有一丝慌张,脸上反而露出了一种妩媚的笑容,像是在有意挑逗胡力。
“哎,老胡,老胡,你冷静、冷静,这何小姐可能是在打机锋,话里透着玄机,咱们再好好琢磨琢磨,把手放下来。”宋财很少见胡力发火,一边拉着胡力,一边对何芸解释,“何小姐,我这哥们这次估计是东海的事对他打击太大,现在很敏感,看谁都